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_王安忆【完结】(18)

2019-03-10  作者|标签:王安忆



然后就是肥,最后成功地一去不回的唯一的人就是肥。刚才我说过,我怀疑她的名字是“飞”的谐音。她最后能成功地走出去,有很多条件:第一,她没爹没妈,这里的爹妈都是很qiáng的牵挂,尤其是妈。

她的爹叫老转儿,是饿死的,死了以后魂还经常回小村来看看,有很多人在村口碰到他。她的妈是给红薯噎死的。第二,她心里的火力非常大,比赶鹦还qiáng烈。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得了一种病,她的母亲给她从外村请来一个赤脚医生治病。这个赤脚医生戴了一到没有镜片的眼镜,手里的针简像擀面杖那么粗,锈迹斑斑。她拒绝治疗,参加到夜晚奔跑的人群里去,可是奔跑仍然不能使她泄火。她心里的火力总是不可抑止,龙眼把她按在大碾盘上,qiáng行使她做了他媳妇,还是不能使她安分,她心里的火力还是不能消除,她还是要跑。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她和挺芳的爱情。挺劳和他父亲完全不同,他父亲是个泛爱主义者,他母亲这个四川小女人,受够了他的罪,她教给了挺芳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个世界上你什么都可以抛弃,可是有一件事情,你一定要学会,就是钟情。”他学会了钟情,他对肥非常钟情,永远不会忘记肥。他被别人打成这样子,还是牢牢地追着肥。小村的人都是成帮结伙,他在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里,紧紧跟随着肥。最后他成功地把肥带了出去。整个小说结束于肥和挺芳将要离开的时候回到这个小村。当他们走进这个小村,他们说:这是一个多么缠绵的村庄。其时小村已经夷为平地,非常荒凉。工区挖空了下面的煤,已经撤退,上面的村庄迁走了,只剩下一个大碾盘子。看着大碾盘子,肥是热泪涟涟。小村这种停滞的状态是那样使人痛苦,可是它给人情感上的牵挂真是无穷无尽的,要跑出去是那么困难,那么不可能,直要到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肥是和挺芳坐着汽车跑的,终于离开这里。

当他们走出去时,看见了一匹马驹,这其实是赶鹦的化身。赶鹦是没有结局的人,可是她主持了这个村庄的奔跑,她使小村永远保持了奔跑的活力。

故事讲完了,就此可以看出《九月寓言》是怎样一个心灵世界。

我以为它是一个奔跑的世界。这里的人必须要奔跑,这个世界必须要奔跑,一奔跑就有生命,一停下来就没有生命。可是为了跑,却要付出身心两方面的代价,这种代价几乎是九死一生,牵肠挂肚的,但它必须奔跑,不奔跑就要死亡,牺牲是无可避免的。《九月寓言》就是这么一个火热的、奔腾的世界。

然后我想谈谈这一个心灵世界的建筑方法,也就是它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我感到有两点:一、我们都知道张炜在此之前有部小说叫《古船》,非常轰动,大家都很认可的。我对《古船》的看法是一般,当然很好,可是不是那么超乎我意料。我当面和张炜说过我的看法,他非常赞同,我说:“《古船》和《九月寓言》比较,《古船》是用人物、情节、故事讲述历史,《九月寓言》却是用历史作材料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二、大家也都不会忘记,前几年有个寻根运动,产生了很多乡土化的小说,就是文化小说。究根问底,其实就是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到人类生存的原初状态中去寻找材料,以期建构一个和现存的固定的世界别样的天地。可是我们细细看来,寻根小说是什么样的景观呢?是用非意识形态的情节、人物,就是那种非常乡土化原始性的材料,最后做成的还是个意识形态化的小说,就是说,它依然是现实世界的再现。而《九月寓言》正相反,它用意识形态化的语言创造出的却是非意识形态化的一个世界。它绝对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公认的现存世界,它是独立的,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顺理成章,但不是我们这个现存社会的逻辑,而它所使用的材料非常具体。比如它使用我们的历史,刘gān挣的造反,实际上借用了我们的“文化大革命”。还有忆苦思甜,也是使用了现实生活里的概念和形式。另外,工区和小村的关系,也是用了现实社会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形态。它使用一些非常政治化的用语,很有意思,比如,肥想自己是那样的又白又肥,而她父母是吃不饱的,自己怎么能够这么胖的?想了许久,她想起了一句歌词,帮她解决了问题,就是我们经常唱的一句革命歌曲:“阳光雨露,抚育我们茁壮成长。”在露筋临死时终于回想起他们在野地里奔跑的时候,耳边始终响起的一句旋律,这是什么旋律呢?“我们都是飞行军”。我一定要提醒你们注意,他不是讽刺,这本书绝对不企图象征什么,讽刺什么,对应什么,批评什么,它绝对不是那么狭隘的。它就是用我们的现存世界来创造一个特殊的东西,为此采取了童话式的手法。你会觉得小村和工区的人都非常孩子气,或者说是动物化。比如憨人爸弯口的形象:“他的脸长得非常可爱,他的五官好像前面有只无形的手把它用力揪了一下。他吃煎饼的样子是那么专注,再在自己的嘴上插一杆葱,看上去像只老兔子。”三兰子不是看到过一个鼹鼠一样的小男人吗?他非常灵活,非常可爱,她老是忘不了他。当她和语言学家好的时候,她向语言学家描绘了这个小男人,语言学家的话很有意思,他说:“这是一个侏儒。”这句话的意义何在?这是一个意识形态,他是在为小男人定义,这个定义很简单,“是个侏儒”。可是在三兰子眼里,他没有名字,他是一种状态,非常可爱,非常自然。《九月寓言》所描绘的一切都带有一种奇异的状态,但这些状态的细节却是我们所认识的具体现实的细节,只是到了这里,一切都改观了。张炜把这些已经成型的东西重新打碎,再重新组织起一个寓言世界。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我建议你们好好读一读。这种建筑方法实际也反映了张炜的一种世界观和艺术观,像我第一堂课所说的,这个世界已经是一个固定的世界,一个意识形态的世界了,我们伸手都已经是成品,拿不到最最原初的东西了,所以他只能用我们已经用过的东西,把旧房子拆成了砖,用这个砖再建新房子。这已经是砖,不是土了,他不可能再重新烧砖,只能这么做。

《九月寓言》和《心灵史》是我大纲里仅选的两部中国当代的作品。我为什么要求来这里上课呢?我特别希望你们以后能够懂得什么叫好书。这两本书命运都很奇怪,《心灵史》没发表就直接成书了,说明刊物不能认定它好还是不好。《九月寓言》则经过退稿,最终被接受时,出版社对它不得不抱了怀疑态度,不知道它好还是不好。我心里很难过,好和不好是那么清楚地放在我们的面前,可是很多人都不清楚。

第五讲 《巴黎圣母院》

今天我们讲的是《巴黎圣母院》,大家都知道它是法国雨果(1802—1885)的作品。我们要开始讲一些名著了,讲述名著的好处和坏处在什么地方呢?好处是可对它有绝对的信任感,我们可以完全相信它是一个完美的东西,经得起考验的东西;不方便之处是它和我们的距离很远,比较隔膜,无论是时间也好,空间也好,都和我们有相当的距离,很难把它和它产生的社会时代联系起来对照,从而找出现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关系。这是有点困难的,但这样也好,我们的分析相对处于一个孤立的状态中,也许更可以证明我的观点。我曾经说过,我所要做的与大家以前做的不同,我要把作品的背景全部排除,我不管它的背景,背景对我不重要,我只重视这本书,我只看这个,我也只对这个负责,别的我不管。还有个不方便之处,是关于雨果,关于《巴黎圣母院》已有了很多很多分析,我的分析也许只是非常软弱,非常容易推翻的一种,所以我希望大家把以前所了解的分析评论暂且放一放,尽可能客观地来对待我告诉你们的这个故事。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8/5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