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红楼时间密码_陈林【完结】(41)

2019-03-10  作者|标签:陈林

  女宾在醮礼仪式上为女子祝酒,并宣布为女子所取的表字,女子拜受后,由母亲引女子见于祠堂,见于尊长,全部笄礼仪式便告结束。

  以上是汉族女子笄礼的情况,“三九健康网”所载四川民族研究所马英林著《凉山彝族传统性文化述论》一文写到了彝族女子成人仪式,可以作为理解林黛玉成人仪式的一个很好的参考。该文写道:

  作为彝族女子成熟的标志,需要举行公开的成人仪式。仪式的进行主要视女子发育情况即月经初cháo期而定,一般在十五至十七岁,也有个别十三或十九岁时举行的,但不可太晚或过早。多在女子单岁时择吉日举行,通常由母亲或年长而子女多、漂亮、能gān的女性主持,仅限成年女性亲友参加,不许男子在场。[11]

  按照本文的年代推定,第八十五回为1722年壬寅年,因此林黛玉初次月经的时间是15岁零7个月。当贾母等人为她庆贺时,的确选的是庆祝贾政升官的“吉日”,也的确没有男子在场:

  这日一早,王子腾和亲戚家已送过一班戏来,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行台。外头爷们都穿着公服陪侍,亲戚来贺的约有十余桌酒。里面为着是新戏,又见贾母高兴,便将琉璃戏屏隔在后厦,里面也摆下酒席。上首薛姨妈一桌,是王夫人宝琴陪着,对面老太太一桌,是邢夫人岫烟陪着,下面尚空两桌,贾母叫他们快来。一回儿,只见凤姐领着众丫头,都簇拥着林黛玉来了。黛玉略换了几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带笑的出来见了众人。(第1226页)

  如果真是过生日,实在犯不着“含羞”。在整个庆贺仪式过程中,贾宝玉根本没有出场,此前此后亦未致一词。可见,这个“生日”的的确确是林黛玉的成人仪式。

  不了解“虚岁”的计算和女子成人仪式,就很容易对以上两个情节产生误解,以为是“狗尾续貂”的续作者肆意篡改前80回的人物形象,违背作者原意。

  林黛玉到壬寅年才15岁,可是作者偏偏在己亥年就写她已经15岁,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第四十五回写到,当年九月初某日,黛玉对宝钗说:“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第624页)庚辰本在“我长了今年十五岁”后有夹批:“代玉才十五岁记清。”[12]

  小说的描写和这条批语制造的时序混乱太大了,如果以此为准,对于小说时序以及人物年龄的推定必然出现前后矛盾、混乱不堪的结果。第四十五回与第二十五回同在一年,三月中旬左右,癞头和尚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第357页)这说明宝玉当年才13岁,因此黛玉仅12岁。到了秋天,黛玉突然变成了“十五岁”,岂非咄咄怪事!

  笔者认为,这是小说作者在故意捣乱,黛玉当年的确是“十二岁”,而作者故意将“二”添两笔改作“五”,搅乱了年龄和时序。如果这条批语的确为脂砚斋或畸笏叟所写,则它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标记,特别提醒作者注意到真实的情况;对于读者来说则是仅仅起到一个混淆视听的作用。如果这条批语不是脂砚斋畸笏叟所写,那么它应是后来的藏书家或过录者的误批。这种可能性提醒我们,对待脂本的批语应该十分慎重。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

  第七十八回写到,当年八月十七日,宝玉祭奠晴雯,撰《芙蓉诔》,其中明确写到了晴雯的年龄和两人相处的时间: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第1131页)

  这就是说,晴雯死时16岁,宝玉和她朝夕相处了5年零8个月。

  如果以作者所写的这个年龄为准,对于小说时序以及人物年龄的推定也必然出现前后矛盾,混乱不堪的结果。

  第六十三回写到袭人的年龄:“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与他同辰”(第894页)。

  第六回写到袭人比宝玉大两岁:“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第93页)既然宝玉出生于1706年丙戌年,那么袭人、晴雯和宝钗必定生于两年前的1704年甲申年。

  香菱的情况不太一样,第一回明确写道:“(甄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rǔ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第7页)因此香菱必定比宝玉大3岁,生于1705年乙酉年。为什么作者在后文将她与其他人写成同龄了呢?答案可以在第七回找到:

  周瑞家的又问香菱:“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听问,都摇头说:“不记得了。”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一回。(第110页)

  香菱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大小了,因此她在后文的年龄其实是大家估计的。

  既然晴雯、袭人、宝钗三人同龄,比宝玉大两岁,那么按照小说所写的年龄,宝玉在作《芙蓉诔》时才14岁多。可是,小说明明写到,宝玉在3年前的第二十五回就13岁了,到第七十八回时肯定是16岁,而晴雯18岁。

  笔者由此断定,作者将“八”添两笔写作“六”,隐瞒了晴雯去世时真实的年龄。同时,作者还有另一个用意。林黛玉是第二年二月死去的,死时正好16岁,从这一点来看,作者将晴雯的年龄故意写成16岁,恰恰是在暗示这篇祭文也是为林黛玉而作。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

  前文提出,作者隐瞒真实朝代纪年的手法之一,就是将可用史料确证的独一无二的特征时间在小说中推延或提前。如作者很可能将1706年“四月二十六日芒种”的jiāo节时刻“申时”提前了1个小时,变为小说中的“未时”;1719年的端阳节和夏至原本在同一天,但作者偏偏在小说中将端阳节推迟了一天;“孝惠章”老太后原本于戊戌年下葬,而作者则将这个时间推后了两年,变成了庚子年。这个手法同样运用在贾敬的死亡日期上。

  第63回写到,贾敬是在宝玉生日夜宴的第二天凌晨bào毙的,他是为了“守庚申”,“吞金服砂,烧胀而殁”。所谓“守庚申”,是指于“庚申日”通宵静坐不眠,举行一种所谓消灭“三尸”的道教迷信活动。按道教迷信的说法,“三尸”(又称“三彭”、“三虫”)是人腹中的一种怪物,专门伺察人的隐私过恶,每到庚申日就到天帝面前告发,减人禄命。若人在庚申日不眠,“三尸”就不能上天告状,因此可以长生不死。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卷三对此有详细的介绍,读者可自行参看。

  已知宝玉的生日是四月二十八日,那么1720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否就是“庚申日”呢?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这一年的四月二十九日是“乙丑日”,四月的“庚申日”是二十四日。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1/7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