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菩提_林清玄【完结】(7)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百丈禅师的丛林清规虽然制度完备,但它也只是在表达习禅者的“高风亮节”而已,所有的制度都由高超的风格与清亮的节操所衍生出来。我们来看他留下的“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多少能体会到丛林清规的jīng神。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jīng进以持戒为第一。

  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rǔ为菩提。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佛事以jīng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它无非是在说明,处在任何的大丛林里,人都应该从管理自己的身心开始。然后才能及于大众,它具有凡事反求诸已,凡事为他人着想的jīng神,有了这种jīng神,有再大的组织、再多的人也一样循规蹈矩了。

  百丈的清规不只是对禅的丛林有用,也是人生的金玉良言,现代社会既是一个比寺院复杂百倍的丛林,现代人是丛林的一分子,当然要守丛林的规矩,这规矩就是法律。可惜的是,法律虽能惩恶维善,却不能令人安身立命,得到究竟的平安。

  像“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就是使一个人在现代大丛林里也能安身立命、自在无碍的智慧,倘若我们将它看成只是佛教丛林特有的规则,那是不顾智慧的宝藏,抛家散走的庸人了。再进一步说,禅宗的丛林清规,无非是希望在有秩序的环境中开启自性般若,这也是究竟平安之地。究竟平安谈何容易,我们就先从安身立命、调伏自心开始吧!

  平常心不足道

  现在学禅的人,或甚至不学禅的人最最常挂在口边的一句是“平常心是道”。

  对于学禅的人,历来的祖师不都告诉我们,道在寻常日用之间吗?因此,“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是道,“行住坐卧,应机接物”是道,“喝茶、吃粥、洗钵”也是道,连瓦砾里都有无上法,何况是平常心呢?所以,大家只顾吃饭、睡觉就好了,哪里用得着拚老命的修行呢?

  对于不学禅的人,有许多从禅宗里盗了“平常心是道”的话,就以此为借口,认为天下无道可学,只要平常过日子就好了,甚至嘲笑那些困苦修行的人说:“你们的祖师不是说平常心是道吗?何用这样jīng进辛苦的修行?”

  到底,平常心是不是道呢?

  要知道平常心是不是道 ,我们先来看“平常心是道”的起源。

  中国禅宗史上,第一位提出“平常心是道”的是马祖道一禅师,在《景德传灯录》里记载他向门人的开示:“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这是“平常心是道”的来源。

  在这段开示后,马祖道一禅师又有一些话用来解释“平常心是道”,我在这里摘取易于了解的段落。

  “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

  “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

  “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解脱,解脱者即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

  这些都是白话,不难明白,意思是当一个人反观自心,证得妙用的本性,他就能进入纯粹自在平等无我的境界,那时他了达到自性是没有生灭的,知道法身无穷遍满十方。到了这个时候,他自然能平常地对待外在事物,不会为造作、是非、取舍、断常、凡圣所执著了。

  也即是说,当一个人明心见性,不为外来的情况所转动的时候,他才能时时无碍,处处自在,事理双通,进入平常的世界。平常不是指外面的改变,而是说不论碰到任何景况,自己的心性都能不动如一。

  了解到这一层,我们就知道“平常心是道”没有那么简单,在禅的jīng神里,只有见性才能说“平常心是道”,一般学禅的人,心性都还没找到,怎么谈得上平常心呢?

  因此,对刚刚开始修行的人,平常心不是道,而是流血奋斗的事业,要透过非常的努力追求心性的开悟,而不能一开始就像祖师们一样说“平常心是道”。

  关于“平常心是道”,最有名的一首诗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

  chūn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像我们每天闲事挂在心头的人,只有时常对自己提醒:“平常心不是道”,勇猛求菩提,才有机会体验四季的每一时刻都是“好时节”的平常心,否则大海红尘、平地波涛,刹那就把我们淹埋,哪里还有什么平常心!

  南国

  我喜欢王维一首简短的诗:

  红豆生南国

  chūn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尤其喜欢这首诗里的“南国”与“相思”,南国是在什么地方呢?南国又象征了什么呢?对于写这首诗的王维,他当时是在北地还是在南国?他没有特别思念的人呢?

  相对于“南国”的是“北地”,而相对于“chūn来”的是“秋去”,它的意象就这样丰富了起来:在南国的人采了红豆,想到好不容易到了秋天,又想到秋天的时候到北地去的人,他是不是有着相思呢?

  相思?

  是的,“相思”是多么高洁的意象呀!我一直认为相思是爱情中最动人的素质,相思令人甜美、引人伤怀的、使人辗转、让人悲绝,古来中国的爱情中最常见的病就是“相思病”,有因相思而憔悴的,也有因相思而离开世间的。

  相思就是“互相的思念”,看红豆时可以想到故人旧情,只是一种象征,事实上相思是一种心行,从心而有,心里想念着故人,就是寒夜中闪动的萤火,都像是情人寄来的灯盏呀!

  在佛经里说:“人惟情有”,是说投生到这世界的人,就是为了情而投生的,他们存情、执情、迷情,甚至惟情,使人因此生生世世在情里流转。这种“情有”,就是“隔世的相思”,可见相思不仅能穿破空间无限的藩篱,甚至能打破时间生世的阻隔。

  我们因为舍不得离开在世间的情爱,再轮回时又回来和亲人情侣相会,这时就有了因缘,我们的相思使我们的因缘聚合,但在因缘尽了的时候又使我们因离别而相思。

  多生死因缘的观点来看,我们若是从南国离开这个世间,那么我们为了和从前的因缘相会,就会因情爱再投生到南国 去。佛经里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又说是“南阎浮提”,南阎浮提不正是我们堕入相思迷惘的南国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1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