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78)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张衡于元初三年(公元117年)发明并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它是一种演示浑天说的仪器。这台仪器是一个球形,用jīng铜铸造而成,直径4尺余,代表天球,可绕天轴转动,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huáng道、赤道、南极、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张衡利用齿轮系统将浑象和漏壶相连,用漏壶滴出的水作为动力启动齿轮,浑象在其带动下绕轴转动,就这样,浑象便周而复始的自动转动起来。通过选择适当的齿轮个数和齿数,使浑象一昼夜与地球自转速度相一致,以演示星空的周日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人们通过对它的监测,可以知道日月星辰和节气的各种变化。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叫做“瑞轮萤荚”,是一种机械日历,是用来显示yīn历的日期和月亮的圆缺变化的。因为浑天仪是用刻漏流出的水推动的,所以可知张衡的刻漏技术也很高明。

  从张衡开始,我国诞生了一个制造水运仪象的传统。由于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原子钟发明和采用之前,时间的计量都是以地球的自转,也即天球的转动为基础的,因此,张衡的发明实际上就成为后世机械钟表的原始鼻祖。

  《灵宪》是一篇杰出的天文学著作。它对当时的天文学知识作了jīng要的概括和重大的发展。当时,中国并存着几种宇宙结构理论,而以盖天说和浑天说最为流行。张衡是主张浑天说的。在《灵宪》开篇就说,“昔在先王,将步天路,……先准之于浑体”,明指天是个球体。天这个球是从东向西不停转动的,地这个半球却在天内静止不动。张衡还认为天并不是整个物质世界的边界。《灵宪》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字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在天之外还有无限广漠的宇宙世界,不过人们还不知道那些地方罢了。

  在《灵宪》中,张衡还谈到了对宇宙演化、日月和五星的看法。他明确指出了朔望现象取决于月亮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形成月食的原因,并对行星运动的规律作出了自己的猜测,即他已经知道三外行星速度比太阳(实即地球)慢,而二内行星则比太阳快。他还观测到“行迟者觌于东”,即三行星都是先在早晨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比哥白尼早了14个世纪。张衡还观察到了陨石,并对恒星進行了观测、命名综合(其他前人所定的星官)和计数工作。张衡所定的星官体系甚至比后来三国时陈卓综合石氏、甘氏和巫咸三家星官而成的星官体系还要庞大。后者只有星官 283官,星数1464星。

  在历法上,东汉章帝时开始采用《四分历》,以纠正西汉时使用的《太初历》的疏误,《四分历》在天文数据和计算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改進。东汉末年刘洪的《乾象历》中出现了定朔概念。定朔概念的产生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大進步。

  * 丝织业

  东汉丝织品的种类繁多,花彩复杂。东汉杨孚在《异物志》中记载了居住在南方的人们,利用芭蕉叶等野生植物纤维织成高质量的织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纟」(纟即丝)部有二百四十八字之多,足见当时织染工艺的发达。

  * 铸铜业

  东汉时期的铸铜业仍有发展。官府在许多重要铜矿区设有冶铜场或铸铜作坊,制作皇家或官府使用的铜器。私人经营冶铜业的也很多。

  当时的铸铜业遍及全国,最著名的地区有广汉、蜀郡、朱提等地。产品有博山炉、铜镜等,主要是生活用具。有的制作jīng致,花纹工巧,还有饰以鎏金、错以金银的。有些甚至带有“朱提造”、“堂láng(今云南东川)造”、“青蛉(今大姚)造”等铭文,注明产地;花纹则有双鱼、羊、鼎等图案,或铸有祝福吉祥、富贵的话语。

  * 机械业

  公元31年,东汉已用水排鼓风炼铁。水排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鼓风的机械装置,这是机械工程史上的重要创造,比欧洲类似机械早约一千二百年。

  根据史料记载,科学家张衡还制造过一种能飞的木鸟,类似今天的模型飞机。《广博物志》引《文士传》云:“张衡尝作木乌,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机械飞行器。

  张衡还做过一种有三个轮子的器械,《傅子》云:“张衡能令三轮独转。”张衡在所作《应间》中也说:“参轮可使自转。”今人孙文青《张衡年谱》引宋王应麟的话,认为是记里鼓车。记里鼓车的特点是能反映车所行经的里程,与“独转”、“自转”所qiáng调的似乎是两回事。或许,这更象是一架风车,或水磨,因为它们是借助于自然的风力或水力驱动的,故仍可称之为“自转”。

  公元186年,东汉已开始使用“翻车”(龙骨水车)提水。龙骨水车是重要的灌溉工具之一。

  * jiāo通工具

  公元121年成书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载有:“……一曰一轮车,……”四川成都扬子山二号墓出土的东汉画象砖上有独轮车的图画,这些都表明东汉时人们已使用独轮车,独轮车是古代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考古发现,战国末年至西汉初我国已使用铜和铁铸造的齿轮,东汉初年还有了人字齿轮。

  在造船业上,也有了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技术水平。西汉时就已经可以建造宽6-8米、长30米、载重50-60吨的木船。至迟到东汉,船舵已然发明。广州东汉墓出土的陶船模型上有舵。舵的发明是造船技术上的重要進步,欧洲一千多年后才有船舵。

  * 造纸术

  造纸术的改良者为东汉和帝时中常侍蔡伦。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造成了纸,于永元十七年(105年)献给和帝。他造的纸称“蔡侯纸”。但在东汉、三国时期,纸并未普遍使用,人们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和缣帛为主。到了晋朝,造纸术传到长江流域,那里有丰富的造纸原料,也产生了较好的纸张,才得普遍推广。

  * 医学

  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有感于东汉末年瘟疫流行造成的巨大危害,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chuáng经验,于东汉末年撰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专著的重大贡献在于:一、提出了运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特别提出了六经辨证的学说,就是依照热性病发病初、中、末期各种的临chuáng表现和不同治疗的反应与结果,分成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yīn病、辨少yīn病、辨厥yīn病脉证并治,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辨霍乱病、辨yīn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二、发展了方剂学,共363余方,配方十分严谨,药味jīng练,疗效显著,其方剂被推为“经方”,称为“众方之祖”。三、在病因和发病学上,提出了经络受邪入脏腑论点和血瘀、房室、外伤三因学说。这使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后世称张仲景为“医圣”。

  《伤寒论》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临chuáng医学巨著,后被翻译成多种外文。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8/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