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道破天机_净素道人【完结】(176)

2019-03-10  作者|标签:净素道人

  至于舆论监督,现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不仅是上级媒体如何自上而下对“一把手”进行监督,而且还包括与之平级或者级别更低的媒体如何对“一把手”进行监督。

  很多中国人是热衷于当官的,但如果“这么多限制、挣钱不多”,人们还热衷于当官吗?怎么个当法呢?

  需要考量或者说存在问题的是,中国官员的管理还缺乏一种长效机制。这种机制应当体现的基本原则是:官至愈高,限制愈多;权力愈大,监督愈严。如果中国的官场整肃成这样,人们还热衷于当官,瑞典人也会羡慕中国的。

  细细琢磨,“机制”和“制度”还是有所不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高官落马,可能在腐败时的一种借口,就是“死”制度管不了他这个大“活”人。“机制”却是活的:有机的、机体的,都是动态的,用“活”的机制管“活”的官,才会使官“活”得规矩。

  从“制度”转变成“机制”很重要的一条是建立透明的社会监督制,让群众雪亮的眼睛发挥作用。即使老百姓不能查到部长们缴没缴电视费和他们因公请客的菜价,也应当让公众知道哪些规定、条款可以让他们考量到gān部官员的从政操守。

  处以上gān部要填写收入申报单是个好办法,很多问题可以从申报单看出来。可惜的是,很多问题并没有从申报单看出来,至少,我们还没听说过一例腐败案是从申报单败露贪官的。为什么会这样,缺少“机制”,即社会监督,这一弊端可以从申报单流程上看出:上级下发申报通知到处长以上gān部,公众不知道;处长以上gān部填写,公众不知道;处长以上gān部上缴,公众不知道;上级单位审核,公众不知道;申报单入库,公众不知道;申报单年长日久,慢慢变huáng,公众不知道。

  没人知道的申报单,不知道处以上gān部是向谁申报呢?

  基层讳言“监督真话”

  五种心态挡住“监督真话”

  谈起监督,gān部们普遍认为非常重要,但是,谈起如何搞好监督,gān部普遍存在一定的消极情绪,他们表现出来的五种心态,让记者听到“监督真话”很困难。

  心态一:监督是敏感问题,既不敢讲、也不愿讲,“不是自己要想的问题”。

  他们的态度主要表现为三种:一种是不太愿意涉及这个话题,认为话题太敏感,怕惹麻烦;一种是勉qiáng同意谈谈,但限定了时间和范围,存在“言多必失”的心态;最后一种认为“说了白说”,问题和办法都是在上面,基层只能被动接受。

  心态二:监督效果心里没底。工作探索“形式重于内容”,创新限于工作方法,鲜有制度性探索。

  基层的探索和创新是完善、丰富监督体系的重要来源。一些地方在这个领域内的探索积极性普遍不高,相对于经济领域内层出不穷的创新做法,监督领域内的新经验、新办法显得少而又少。

  监督问题涉及面比较宽,又是主要针对领导机关和领导gān部的,所以进行制度创新的难度很大,导致了部分地方只能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进行一点突破。

  心态三:等待“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等待党内监督“有突破”。

  推进监督工作,主要得靠中央自上而下的制度性安排。目前基层gān部关注的重点不在监督制度的自我创新上,而是在大的制度安排上。每当出台一个事关监督全局的制度时,大家都显得很兴奋,把这看成是中央下决心解决腐败问题的又一个例证。在制约权力、加qiáng监督方面,大家更关心中央已出台了什么政策、正在酝酿出台什么政策、还将出台什么政策,认为制度建设要比一个领域、一个部门内的探索管用得多。

  gān部们在监督上也有攀比心理,即看对班子成员与对“班长”是不是一个样,对非权力领域与对权力领域是不是一个样,对党内监督与对党外监督是不是一个样。

  心态四:谈监督“一把手”的多,谈“一把手”抓监督的少。

  很多gān部一谈到监督,就自然谈到监督“一把手”的问题。不过一些gān部认为,“一把手”既是被监督的重点对象,也是抓监督的重要力量,目前“一把手”这两个角色转换处理的不够理想。

  “一把手”在谈到监督时,往往谈监督下属的内容多于谈监督“一把手”;下属在谈到监督时,往往谈监督“一把手”多于谈监督本部门。

  心态五:监督制度、文件、通知多,执行中的效果很不理想,缺乏让监督刚性起来的法律。

  目前我们党在加qiáng监督方面不是缺制度,而是缺让制度活起来的机制;不是缺要求,而是缺让要求具有约束力的办法;不是缺文件jīng神,而是缺让文件jīng神生根的土壤。一些监督制度在执行时打了折扣,值得反思。

  “一把手”是监督的关键环节

  无论换届前后,对一把手的监督都是监督中的最关键环节。“对‘一把手’的监督效果是最不好的”、“‘一把手’监督难……”,是所有被采访gān部的共同心声。

  “几乎啥事都是‘一把手’说了算”,对“一把手”的监督,现在来看效果是最不好的,也就很难在监督问题上取得突破,形成监督合力也就无从谈起。

  “‘一把手’在本部门是难以监督的,因为平级没法监督,底下又不敢监督,所以才造成了这么多大案、要案、窝案。”

  之所以对“一把手”监督难,主要是赋予“一把手”的权力过重,而责任追究制度又没有相应真正建立起来。

  目前赋予“一把手”的权力过多,尤其表现在任用gān部时,发挥班子的整体作用,难度大,做到民主集中制,也非常难。

  目前在省里,提拔gān部实行全委会票决制,避免了少数人说了算,在县区,实行常委会票决制,决策发扬民主,这的确是个进步,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咋“决”,而是gān部的“初始提名权”在谁手里。

  “一把手”才有“初始提名权”,但gān部出事了,想追究责任却找不到人。在推荐gān部人选上,应该搞署名推荐。最好的监督是公开,尤其是党务公开,应该稳妥推进,但目前这项工作推进的力度非常有限。

  由党内民主入手凝聚监督合力

  “监督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监督者不是权力的委托者,权力委托者、监督者、被监督者三者之间“错位”。

  按照现代政党理念,我们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应是党代表大会,党代表大会要qiáng化对纪委等监督机关的监督,纪委等监督机关应向党代表大会负责。而现实情况是,以一个省为例,这一届党代表大会选出的省委委员,却向下一届党代表大会汇报工作,且多不谈问题,只是布置下一届的工作。

  与此对应的是,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负责,这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是上级官员委托的。所以出现了监督不了“一把手”的问题。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76/47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