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演讲在清华_和弦【完结】(10)

2019-03-10  作者|标签:和弦

  提问:好莱坞电影是占据主流地位的,那么国际电影的趋势会不会走美国一样的道路呢?

  回答:我不敢肯定,但是肯定是不会完全一致的。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口变化和妇女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意大利的人口出生率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意大利是个天主教国家,它的人口变化完全是因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我们的研究应该是区分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来进行。

  提问:电影《卧虎藏龙》在奥斯卡获奖,这是否意味着外国电影进入美国市场?

  回答:这是有可能的。而且据我所知《卧虎藏龙》在中国并不受欢迎。这部电影的导演李安还曾经导演过《理智与情感》这类与他个人文化背景大相径庭的电影,美国味十足。《卧虎藏龙》正是以西方的方式诠释的东方故事,以异国情调来吸引美国观众。美国人对中国电影很陌生,他们对电影的期望仅仅是异国情调,因此《卧虎藏龙》在美国受欢迎。而中国观众对这部电影有其他的期望,当他们发现实际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时,这部电影也就不会受欢迎了。尽管我是在研究现代电影,但是我本人还没看过这部电影。我的学生建议我去电影院看,因为《卧虎藏龙》的视觉效果很qiáng。但是每次去电影院我都得带着6岁的女儿,当然只能看她爱看的电影。现在只能等《卧虎藏龙》发行录像带了。不过,我认为这部电影极大地开阔了美国观众欣赏外国风格电影的眼界。美国观众所熟悉的成龙、吴守森的动作片并不能代表中国电影的风格,他们体现的更多是香港风格。

  提问:您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解释了好莱坞电影业的衰落,但是我还听说过两种说法是:好莱坞失去了想像力和社会责任感。

  回答:你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好莱坞制片商的想像力缺失,二是好莱坞制片商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好莱坞电影只有四分之一能实现收支平衡。如果你想烧钱,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电影,因为你只有四分之一的机会能收回成本,能不能赚钱还是另一回事。因此,所有的好莱坞制片厂所竭力追求的就是降低风险。如何降低风险呢?就是制造具有最大进入市场机率的电影,或者制造人人都愿意自己的兄弟一起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例如,耗资1亿美元拍摄的Titanic《铁达尼号》,它是历史上第一部票房收入以10亿计的电影。不仅投资可观,他们对演员的挑选也是周密策划的。为什么选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主演《铁达尼号》呢?因为他们最吸引十几岁的女孩子。为什么《铁达尼号》获得如此成功呢?因为这部被定为PG13级的电影,吸引13岁到25岁的人观看。只要年满13岁就可以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这对《铁达尼号》而言十分重要,因为正是这些13岁以上的女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到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

  制造艺术电影也是可以赚钱的,例如独立制作的电影,但是前提条件是尽量降低成本、降低风险。例如《我为玛丽狂》,它的制作成本是200万美元却赚了上亿美元的利润。我们还必须了解一点,其实所有制片厂都属于像默多克这样的大型的跨国公司。所以电影制造只是各个大型媒体帝国里的一小部分而已。制片商的运作总是与母公司的其他产业密切配合、是为其他产业服务。同时电影制造通过与电视、网络、软件、电子游戏等产业的合作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至于好莱坞电影的社会责任感,比较婉转地说就是“胡说八道”!我不认为好莱坞电影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他们只考虑商业利益。我们不能指望靠好莱坞电影来管束什么先进的家庭观念。

  提问:中国每年从好莱坞进口10部大片,票房收入比国产电影要高,怎么说好莱坞电影死亡了呢?电影是人类梦想所在,好莱坞电影所创造的美和力量是其他电影无法取代的。如果说好莱坞电影终结了,那么谁能取代它呢?

  回答:我这个演讲题目或许有点煽情,我并不是说好莱坞电影终结了。过去我们认为好莱坞电影业是为美国电影院的观众提供电影的,制片商心目中的观众是13岁到25岁的白种男孩。我要说的是,这个逻辑已经站不住脚了。好莱坞电影仍然存在,人们仍然会去电影院,但是在电影院放映电影的作用改变了,超出了电影业本身并成了其他产品的广告。

  提问:我想知道您将如何回答您在演讲结尾提出的问题,研究电影究竟是哪一门学科?

  回答:我在美国研究所工作,因此有机会对美国家庭结构的变迁有所研究,有机会研究美国家庭和文化在过去25年里的关系。电影研究包括了社会学、经济学、人口统计学等等,如果一定要说是哪一门学科,概括地应该说这是文化研究。问题是,文化研究在美国必须有明确的含义、明确的文字解释。我要求我的学生要注意日常生活、思考电影、电视与个人的关系。

  提问:您所期望的电影是什么样的?您最喜欢哪一部电影?

  回答:短时期内,美国的电影仍然是以家庭观众为目标,“美国派”会不断地有续集,青少年观众将成为主流。长远来看,我不能确定,20年后电影院都不知道是否还存在了。

  至于我最喜欢的电影,应该说是对我人生有触动的电影。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与电影密切相关的人生经验,关键不在于电影本身而在于和你一起看这部电影的人。在我的人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电影是“SoundofMusic”(《音乐之声》)。为什么呢?这大约是1965年的电影,当时我16岁。我是乡下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音乐之声》在离我家20英里的一个大城市里上映。那时候我梦寐以求的事就是和一个家里比我富有的女孩子约会。我惟一能想到可以打动她接受约会的办法就是带她到市中心去看《音乐之声》。因此,我们的电影研究是应该和每个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研究建构在这些电影、电视、音乐、电子游戏和个人经历的关系上。我要求我的学生每看一部电影都要写感想,我为他们布置的第一个题目就是“你最喜欢的电影”。他们所谈到的并不是什么理论,而是个人经历,比如“我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提问:《花木兰》是一部以美国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您认为这是好莱坞变革的一种模式吗?

  回答:我对中国了解不多,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不过我认为迪斯尼仅仅是利用了这个故事的内容而已,与中国文化无关。因为这是讲述一个女孩扮成男孩的故事。一般认为吸引男孩进电影院比吸引女孩要容易,因为女孩会去看男孩的电影而男孩不会去看女孩的电影。因此,迪斯尼考虑的是什么故事能同时吸引女孩和男孩,而《花木兰》正是他们想要的故事。

  提问:什么中国电影能进入美国主流市场?

  回答:中国电影能进入美国市场。世界其他电影业所面对的问题是美国电影市场难以进入。没有其他国家能够投资拍摄《铁达尼号》这样的电影,也没有其他电影市场能为这部电影带来数以10亿的票房收入。好莱坞电影的yīn影仍然笼罩着其他国家的电影业。其次美国的媒体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绝缘体,我们看的外国电影比你们看的美国电影要少得多,美国电视台的huáng金时间从来没有播放过一个外国节目。中国电影并非在美国电影市场中完全没有立足之地。它可以拥有一部分特定的观众。中国电影业必须首先在国内发展起来,在国内市场能赚到钱才能保证在美国市场上不赔钱。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0/6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