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传_龚济民+方仁念【完结】(92)

2019-03-10  作者|标签:龚济民+方仁念

  当安娜和两个儿女突然出现在沫若眼前时,他着实吃了一惊。和儿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淑子也长成一个窈窕淑女了,而他们的母亲自然苍老了不少,却依然那么硬朗。想起这十年来,她为自己吃尽千辛万苦,将当父母的双重担子独个挑了起来,沫若的感激之情和内疚之心深矣!安娜望着日夜思念的丈夫,害怕这又一场梦和梦醒后的惆怅。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当目光的余波扫及挨个象排队似的五个孩子和他们偎依着的母亲时,她明白自己日夜焦虑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眼下是多么尴尬的场面,怨愤一时塞满了她的胸膛。几天内,沫若、立群、安娜,连带着儿女们都如同在油锅里煎熬着,老朋友们也看不下去了,便由冯乃超出面找安娜恳谈,望她本着对沫若的爱心,尽快结束这种令人愁肠万断的局面。安娜原是一名基督教徒,经过前思后想,终于决定牺牲自己,不再把痛苦转嫁给心爱的丈夫和他所爱的人身上,年幼的孩子们更是无辜的,他们不能再失去父亲。不久她接受了组织的安排,跟她的儿女们一起到新解放区大连去定居了。

  紧张的局势容不得沫若多在儿女情长之中徘徊。当他获悉华北人民政府已经宣告成立,jīng神大为振奋,自己想象中的未来全中国人民政府的雏型越来越明晰,恨不能飞赴北国饱赏这崭新的气象。喜讯频频传来,入冬以后,锦州、长chūn、沈阳和营口又相继解放,人民解放军胜利结束了辽沈战役,已挥师发动淮海大战。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沫若应邀到南方学院去演讲。他站在以天台为会场的中央,山城的灯火象夜空的繁星一样朗照,天地显得格外开阔。同学们听他讲述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情绪激昂,热血沸腾。到后来,他完全象在朗诵诗篇一样:

  新中国在东方喷薄欲出了。建设新中国的神圣职责,落在年轻人的肩上。同学们!希望你们爱祖国。爱学习,学知识,练本领,为伟大的祖国贡献力量。

  冬天来了,难道chūn天还会远吗?让我们举起双臂,欢呼新中国的chūn天的来临吧!①

  他的话音刚落,满场喝彩声响应他的召唤。

  是的,新中国航船的桅杆已经快要出现在地平线上,倾城倾国的人民竭诚翘首以待。中共中央广泛邀请各方面爱国民主人士赴解放区共商开国大业,聚在香港的朋友们正分批秘密登程,沫若亦化名“丁汝常”②,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夜乘华中轮离开香港北上,立群和子女暂留港。他“决心摒除一切的矜骄,虔诚地学习、服务,贡献出自己最后的一珠血,以迎接人民的新chūn”③。

  --------

  ①见林焕平:《深切的怀念沉痛的哀悼》,1979年《新文学史料》第2辑。

  ②1948年12月29日致徐敏信,见徐敏:《学者·诗人·战士》,《百花洲》

  1981年第3期。

  --------

  ③《岁末杂感》,1948年12月25日《文化生活》海外版第9期。

  四十八

  人海翻身日,宏涛天际来。

  才欣克辽沈,又听下徐淮。

  指顾中原定,绸缪新政开。

  我今真解放,自愧乏长才。①

  --------

  ①《蜩螗集·北上纪行(三)》

  华中轮冉冉前行,真正获得解放的郭沫若,与同行者马叙伦、翦伯赞等三十余人“倍觉一身轻”,每日饮酒赋诗,谈笑博奕。船上有收音机,可以及时收听新华社电讯。他们还编了《波làng壁报》,以俾传阅。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华中轮抵达最终停泊处丹东(今安东)石城岛,沫若等即登陆。回顾三十五年前赴日留学曾路过丹东,弹指之间人已老,旧迹渺难寻。他们结伴往丹东西郊五龙背温泉入浴。此泉当年为日本人所经营,专供有产者佚乐,今日已成荣誉战士疗养圣地。想不到现在自己亦有幸叨光,真是一大乐事。沫若浑身浸在舒适的泉水中,白茫茫的蒸气诱发了他的诗兴:“翼翼五龙背,溶溶涌沸泉……”

  十二月六日,沫若一行安抵东北解放区首府沈阳,住在铁路宾馆内,受着优裕的招待,心里感到很惭愧。他们到处参观访问,不久即与当地人民共庆一九四九年元旦,只见东北人民用血汗赢得的这块土地上,一派崭新气象,沫若激动得热泪盈眶。在中共东北中央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以及东北各界人民为他们举行的盛大欢迎会上,他畅叙了来到东北解放区的喜悦心情,放声朗诵“我来仿佛归故乡,此日中行亦似狂”,“于今北国成灵琐,从此中华绝帝王”,并表示要“以毛泽东主席的意见为意见”,“决心为实现人民的公意,争取真正的和平”,在党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①

  --------

  ①见1949年2月1日《东北日报》。

  革命临近胜利喜事多。一月十日人民解放军生擒杜聿明,结束淮海战役最后一仗;十五日天津解放;二十一日蒋介石以“因故不能视事”的名义“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一月二十二日夜闻蒋介石下野时,沫若乐得坐不住、睡不熟,欣然命笔成五律一首,有句云:

  域中逃祸首,关外建红牙。

  已见chūn冰解,寒梅谅已花。①

  --------

  ①见《沫若佚诗廿五首》,1979年6月I0日《光明日报》。

  二月一日又传来喜讯:傅作义(1895—1974)已于一月三十一日率部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北平宣告和平解放。沫若即与李济深、谭平山、茅盾、许广平等人联名致电毛泽东和朱德,说:“同人等已先后进入解放区,迭奉捷音,不胜振奋。窃愿竭力追随,加紧团结,为中国之建设奋斗到底。”次日毛泽东、朱德复电云:此次人民解放战争之所以胜利,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一致奋起,相与协力”密不可分,并对沫若等人来到解放区敬表欢迎。①

  --------

  ①电文均见1949年2月5日《东北日报》。

  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五日,沫若与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等三十五人从沈阳乘火车赴北平。眼看祖国经历了解放战争pào火的洗礼,人民翻身享受到民主自由,一路上心cháo起伏,浮想联翩。车抵北平东站,他热情喷涌,心儿几乎跳出了胸膛,不知不觉口占五绝一首:

  多少人民血,换来此尊荣。

  思之泪欲坠,欢笑不成声。①

  --------

  ①见《巩固人民的光荣,并把它扩展到海南岛!》,1949年3月1日《人民日报》。

  他与来车站迎接他们的林彪、罗荣桓、董必武、聂荣臻、薄一波、叶剑英、彭真等领导人一一握手,不知有多少话要向党细诉。次日,往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中共北平市委和北平市人民政府举行的欢迎各方民主人士大会,他感到党和人民给了自己无尚的光荣。昔日皇帝的宫殿,今天成了人民的礼堂,在这样的地方登台讲话,这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他说“毛主席所领导的人民武力,使中国人民翻了身,使我郭沫若也翻了一个身,我真是感谢无尽”。①话越讲越激动,如奔流直下的江水滔滔不绝,他恨不能掏出自己的心,表明他要为完成革命事业、建设新中国鞠躬尽瘁,无条件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2/11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