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搞义务教育 作者:炀师(三)【完结】(11)

2019-06-13  作者|标签:炀师 甜文 爽文

  合作模式陶鹏飞也仔细构想了一番,离京城近的地方,可以将报纸攒着,每周送一次,远的就一个月送一次。毕竟民生日报虽说是日报,但实际上时效x_ing并不是特别强,攒上一年半载也不影响其最大的功效。而运费则由报社和书店一同承担。

  报社会将日报成本价卖给书店,利润是报社和书店三七分,但书店要承诺每份报纸不能卖超过一文钱。

  陶小妹听完,并不是很赞同:“如此一来,远一些的地方,利润可能抵消不了运费。”

  “哎呀,我们报社的目的也不是要盈利嘛,只要亏得不多就好啦。”陶鹏飞不以为然道。如今陶小妹跟陶鹏飞的关系可以说是势同水火。渠道铺设需要钱,但每次找财务申请,都是一大堆麻烦的流程,而且还不一定能要到多少银子!这大概就是所有业务部门跟财务部门从古至今最核心冲突了。

  “我觉得如今一下子将渠道铺那么广,很容易摔跟头。”陶小妹也板着脸道。虽说如今财务部只有她一个人,没有以前当主编时那么多手下使唤,但她身上的气质却愈发稳重。这些日子,她一个人掌控这么大一个报社的财政,让她比当主编时视野广阔了许多,也迅速成长了不少。

  陶鹏飞自觉完美的计划受到了质疑,转头看向王琬凝。

第168章

  王琬凝脸上带着浅笑, 道:“这个计划不错, 可以先从淮阳试起。”

  陶鹏飞闻言, 知道王琬凝也认为这步子迈得太大了,心中说没有不满那肯定是假的。不过自己计划还是被肯定了, 而且一旦淮阳试验成功的话, 往全国推广还会远吗?!这么一想,陶鹏飞又立即变得干劲满满起来。

  “淮阳一共有十五个县,加上淮阳府, 就一共可以找十六家书店合作!”陶鹏飞说完,看到王琬凝点头同意, 散会之后立即飞奔回去写更加详细的计划书了!

  二月二十日,陶笉然的木匠们竟然将水车给赶制出来了!

  彼时陶笉然正在跟邱裕、王君浩商量重建军营的事情, 家中小厮突然来报, 陶笉然和邱裕的激动得直接站了起来!

  “太好了!如今才过了午时,今天就把水车给装上去吧!”陶笉然让小厮回去通知木匠们。

  邱裕也连忙道:“大人,不知下官能否前去观望?”

  “可以呀,王大人要来吗?”陶笉然转头看向王君浩。

  王君浩在宁安待那么久,什么水车没见过, 并不稀罕道:“下官还是先带人回去丈量土地吧。”

  陶笉然这次重建军营的野心不小, 可不是简单地盖几间房子这么简单。他是想要建一座设施完善的军事基地, 必须地把所有的土地丈量完,才能开始规划。

  陶笉然也不喜欢跟王君浩相处,点了点头便放行了。而后带着邱裕直接带到了木匠园。

  此时木匠们正在给水车的组件装车,邱裕看到园内摆放着形状不一的木片, 眼睛瞬间发亮,连忙对陶笉然问道:“陶大人,这可就是水车?”

  “是呀,辛亏赶上了,否则棉花田那边不知道要被耽搁成什么样。”陶笉然说着,也是松了一口气。虽说人工提水也可行,但终究没有水车效率高。而且既然水车这安装在小沂河,那这周围的农田就都能受到福泽!这一举两得的好处,损失了着实可惜。

  邱裕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如今才这般激动。虽然王君浩有带水车的图纸过来,但奈何沂州树少,木匠更少,根本找不到人和材料来做这水车。所以陶笉然的这一架,可是沂州第一架水车,这让邱裕怎么能不激动!

  陶笉然和邱裕一起出现在小沂边,立即引起了沂州城百姓的围观。特别是看到木匠们在有条不紊地组装水车,百姓们对那些体型巨大的木板全都好奇得不得了。

  这些木匠都是熟练工,只花费了半个时辰就搞定了。

  当这个两米高的庞然大物在水流的冲击下缓慢转动起来的时候,围观的百姓皆是发出了一阵惊呼!而邱裕也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水车缓缓地转了一圈,到达最高点的时候,将水倒进了管道预设的盛水台上。然后水流开始不急不缓地沿着管道,往棉花田的方向流去。

  陶笉然心念一动,跟着水流往前走,邱裕连忙跟上。而其他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不明所以,也跟在身后。

  五里的距离,其实也就两千五百米,陶笉然步伐虽快,但也走了将近四十分钟。等他到的时候,管道下方新建的蓄水池已经灌了一半的水了。

  这蓄水池有五立方米,在底部、一米高处各有一个出水口。如今一米高的出水口被木塞堵住,而底部的出水口十分小,正在缓慢地将水源流入棉花田中。

  平时棉花田只需要小部分浇水的时候,可以将底部的出水口塞住,使用木桶来承接一米高处出水口流出的水。而当蓄水池水满的时候,也能将管道开头的盛水台给收回,这样便不会再有过多的水流进来。

  这个设计虽不算巧夺天工,但也是别具匠心,考虑到了日常农田用水的种种情况。

  围观的百姓也是第一次见这么精妙的东西,各个都瞪大了眼睛,似乎要将这个新奇又实用的东西印在脑子里一般。

  而百姓中又有大胆,当即喊道:“大人,这个东西着实有用,什么时候能给其他农田也装上一个啊?”

  闻言,邱裕也不恼,似乎平时跟百姓们就是这么近距离地相处,他只回道:“你可知那管道造价几何?就是把你们家的田全卖了,也造不了一里的管道!”

  听到知州这么说,围观的百姓是倒吸一口冷气。

  这么精贵的东西竟然用来给这片田浇水,这里种的到底是什么奢侈的玩意儿?

  百姓们心中猜测纷纷,但也不嚷嚷着要给自家田里也弄这么一出了。

  水源配齐了,十位农民也不等三日后,第二天就抄起家伙开始播种。

  如今春耕已经接近尾声,不少闲下来的百姓,都纷纷过来围观这神奇的调水工程,还有那神秘的作物播种。

  对此陶笉然喜闻乐见,又让邱勤业鼓动围观的农民帮忙播种:“大家听我说,大人说了,等明年这片田的棉花种出来后,会将种子分给大家一起种,每亩田还能得到补贴!与其到时候啥都不懂,不如现在练练手,将来也不至于把自家的田给种坏啊!”

  百姓们也不是随便一忽悠就能无脑献出自己劳动力的蠢蛋,但一听邱勤业说种坏了不用赔,还能积累经验,明年不会让自家的田有损失,立即就有蠢蠢欲动的人上前了。

  邱勤业也不挑人,说了播种的要点后,就让农民们自由发挥了。现在这个棉花种植估计全国都是头一回,陶笉然说了有耗损是探索之路的必然投入,不如让更多的人亲自动手试试,说不定还能得出更多的结论。

  于是在热心的围观百姓帮助下,五十亩田竟然在短短五天就播种完毕了!

  而邱勤业也兢兢业业地记录下了所有人播种时的异同,以便后续研究。

  来沂州的一等大事终于走上正轨,陶笉然松一口气之余突然升起了一股不祥的预感,自己好像忘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当他回到书房,看到书房内矗立着的黑色身影,脑袋一个蒙,菊花一紧,却还是佯装淡定道:“暗三好久不见啊,你来沂州做什么?”

  暗三从怀中掏出一叠足足有十厘米厚的信件,递给陶笉然后,道:“主子没收到公子的信件,担心公子有不测,派属下前来查探。”

  “嗯……我没什么事,你先去休息吧,顺便帮我把回信带回去。”陶笉然接过那一叠信封,只觉得手里有千斤重!

  他原本是打算一到沂州就给戚博翰写信的,但是一来到就急忙忙地搞了这么多事情,每次想起戚博翰的时候都是在深夜,也不好爬起来写信,所以就……

  总感觉自己回到京城之后,会半年下不来床。

  陶笉然浑身一个激灵,连忙将那一叠信认认真真地看起来。

  这足足有四十五封信!从陶笉然离开京城后开始,一天一封,戚博翰将自己一整天做的事情,巨细无遗地全都写了下来,这仿佛不是信,而是一封封日记。陶笉然细细读下来,仿佛是陪戚博翰度过了这一个多月。

  这四十五封信,陶笉然看了两天才看完,随后心中又升起了浓浓的愧疚感。写回信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远在京城的戚博翰,现在是一天都待不住了,恨不得直接冲到沂州去找陶笉然这个负心汉算账!

  但他还是硬生生地憋住了,而憋住之后只能找别的发泄渠道。

  如今世家已经被收拾得如履薄冰,未免他们狗急跳墙,戚博翰暂时不打算对世家下手。而且一想到陶笉然在沂州那边关地带,戚博翰就恨不得带上百万雄师,将匈奴踏平了!

  于是乎,京城的军事学院的学生和士兵军官们的末日到了。

  戚博翰直接下令,军事学院每月进行一次军事演练,分队随机抽签,演练输的一方,下个月加训一倍!

  而京城的军队分为两营,一营是皇宫的禁卫军,这是戚博翰的亲兵,由宁安跟过来的一批精锐担任,有一千人。另一营则是守城的兵马,有一万人。

  这两营的日常是巡逻和守卫,训练的时间比较少。特别是守城的兵马,如今是王灵均的父亲在掌管,并没有推行新的训练方法,战斗力并不高。

  于是戚博翰将禁卫军分成了十组,每组一百人,轮流去给守城的士兵当教官。

  当然,这教官也不是这么容易当的。每天训练之前,守城的士兵可以派出一百人跟禁卫军干一架。

  干赢了,今天教官陪自己一起训练,而且训练任务比自己多一倍,干输了,则训练任务加倍!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1/7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