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豆书坊

TAG标签:季羡林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_季羡林【完结】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 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章,使自己成为一个一生一贯正确,思想...

一生的远行_季羡林【完结】

一生的远行 季羡林  【内容简介】  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往日的可爱的时光”,实有会于我心。  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的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社会,恐怕有很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今天年轻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大都不能体会。有时候同他们谈一点过去的情况,他们往往瞪大眼...

贤行润身_季羡林【完结】

《贤行润身》作者:季羡林  内容简介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人生走到这个地步,也并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实甜。  东方人似乎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更关注背景和关系,更多借助经验,而不是抽象的逻辑,更能容忍反驳意见。...

病榻杂记_季羡林【完结】

病榻杂记  《病榻杂记》收录了季羡林先生自2001年以来、特别是自2003年住院至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计20多万字。书中有他的人生各阶段回忆,也有回忆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季羡林平时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与奉献jīng神等问题,书中收录了多篇有关这些内容的文章。   季羡林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是著名的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他还被很多人称为“辞书界...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_季羡林【完结】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第一部分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ldquo...

我的人生感悟_季羡林【完结】

简介  季羡林随着80年代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huáng金时期。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  季羡林认为,“文化jiāo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

我的路_季羡林【完结】

我的路 MY WAY  作者:季羡林  内容简介  《我的路》是季羡林先生具有励志意义的人生独白。季先生的求学与就业经历,对当下的青年读者来说,是一部非常合时宜的励志作品。他从山东一个穷困的山村走出来,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虽时隔多年,然而他考上名校(清华大学),出国留学(赴德),后回国求职(于北大任教),这一段时间的人生轨迹,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正在走的路。《我的路》是季羡...

季羡林谈写作_季羡林【完结】

《季羡林谈写作》作者:季羡林  内容简介:  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jīng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到第二位。——张中行一位令当今学人高山仰止的国学大师,一位平易近人的敦厚长者,在他的写作生涯中有多少轶闻趣事?对于写作他又有着怎样的真知灼见?人们说,...

佛教十五题_季羡林【完结】

《佛教十五题》作者:季羡林【完结】  内容简介:  学术文章必是艰涩难懂吗?看看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文章就会发现原来学术论文也可以这样妙趣横生。本书以佛教在印度产生、发展、传播,如何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后再倒流回印度为线索,将季羡林先生论佛教的文章编排为十五个题目。使读者能够条理清晰地阅读季先生在佛教史和中印关系史上的这些重要论述: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论释迦牟尼、论原始佛教...

真话能走多远_季羡林【完结】

《真话能走多远》作者:季羡林  简介 :  本书将季羡林散文中的经典名篇按全新的角度重新结集出版,文字典雅清丽、感情充沛动人,淳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揉,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炽热的人文情怀,充满趣味和韵味,值得品评和玩味。  读此经典选本,既能享受季羡林先生散文的风采,又能领略他的人格魅力,从而悟出做人的真谛。  作者简介 :  季羡林 1911年8月生于...

赋得永久的悔_季羡林【完结】

书名:赋得永久的悔 (作者:季羡林)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塔什gān的一个男孩子  香橼  chūn满燕园  马 缨 花  夹 竹 桃  一朵红色石竹花  重过仰光  在兄弟们中间  忆日内瓦  歌唱塔什gān  朵朵葵花向太阳  处处花开夹竹桃  五 色 梅  野火  慡朗的笑声  西谛(郑振铎)先生  难忘的一家人  我和济南  别稻香楼  槐花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  写作《chūn归燕园》...

阅世心语_季羡林【完结】

《阅世心语》作者:季羡林【完结】  简介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于2009年7月11日,早晨8时50分左右在北京301医院病逝。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他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  我们找出了季先生近百高龄所著的这本书,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可以窥见国学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_季羡林【完结】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作者:季羡林【完结】  长达一个世纪的感悟。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季羡林先生关门弟子钱文忠推荐并作序。  这是季羡林先生一生最jīng辟的总结,学问与人生融为一体的人生历程。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闻名政治学者吴稼祥,新làng闻名博客刘仰,天问集团总裁潘洗尘共同推荐。  在亿万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我们每一...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_季羡林【完结】

《季羡林五堂国学课》作者:季羡林  内容介绍:  《季羡林的五堂国学课》,众所周知季老是著名的文化大师,他对于中外文化,尤其是中印文化jiāo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长期从事东方文化研究,他在晚年也一直在思考“中国文化的jīng髓是什么?”  《季羡林的五堂国学课》将引领读者于行文问听大师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的体悟与沉思,带领读者从深层次感...

季羡林谈人生_季羡林【完结】

《季羡林谈人生》作者:季羡林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中国古话说:“长江后làng推前làng,世上新人换旧人。”像我这样年届耄耋的老朽,当然已是“旧人&rd...

季羡林的人生哲理:忆往述怀_季羡林【完结】

<季羡林的人生哲理:忆往述怀>  《忆往述怀》 作品相关 《忆往述怀》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素以学术造诣深厚而著称,且有大量散文随笔问世。本书收集了大师近年来发表的散文随笔,其蕴涵大师一生的追求、理想和人生观。  领略大师风采,传承智慧文明,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经典散文全新结集出版。全景展现学术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

学问人生_季羡林【完结】

《学问人生》作者:季羡林  内容提要:  本书集选文的标准本着不选择翻译作品和散文杂文类文章,也不选一般的序言和跋语,而是着力展示季老的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jīng选地长期研究的印度古代语言吐火罗文、印度古代历史和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糖史等jīng彩篇什,以及涉及众多新兴学科的中印文化流史、中西文化之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理论、德国及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的论...

留德十年_季羡林【完结】

第一部分  季羡林自述忆当年:《留德十年》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y...

另一种回忆录_季羡林【完结】

《另一种回忆录》  我的童年(1)  ------------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huáng。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

牛棚杂忆_季羡林【完结】

《牛棚杂忆》作者:季羡林【完结】  序自 序(1)  《牛棚杂忆》写于一九九二年,为什么时隔六年,到了现在一九九八年才拿出来出版。这有点违反了写书的常规。读者会怀疑,其中必有个说法。  读者的怀疑是对的,其中确有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并不神秘,它仅仅出于个人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点私心而已。我本来已经被“革命”小将—其实并不一定都小...

  • 首页
  • 下一页
  • 尾页
  •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