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明,千里皆明_林清玄【完结】(10)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日日是好日”很能表现禅宗的jīng神,就是见性开悟是最重要的事,没有比开悟更重要的了。在我们没有开悟的时候看禅宗的公案,真像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一旦开悟再回来看公案,就像看钵里饭,粒粒晶莹;看桶里水,波波清澈;看掌上纹,条条明白;看山河大地草木,一一都是如来。

  云门禅师还有一个有名的公案,有一天他遇见饭头(厨房的伙夫),就问饭头说:“汝是饭头么?”饭头说:“是。”禅师问他说:“米里有几颗?颗里有几米?”饭头无法回答,禅师就说:“某甲瞻星望月。”

  从前我读这个公案,感到莫名其妙,现在总算抓到一点灵机。当禅师说:“米里有几颗?颗里有几米?”的时候,问的正是“自性”与“身体”的关系,也是“法身”与“报身”的关系,翻成白话可以说是:“你见到身体里有佛性?佛性里有身体吗?”饭头没有这种体证,无法回答,禅师就开示他:“你看星星的时候,也要看到月亮呀!”

  可惜,一般人看星星时,总看不到月亮,只注意小小的身体,而见不到伟大光明的圆满如月的佛性。

  再回到“日日是好日”,对于见性人,知道心性大如虚空,包含一切江月松风、雾露云霞,那么一切的横逆苦厄都是yīn雨huáng昏而已,对虚空有什么破坏呢?当我们有一个巨大的花园时,几朵玫瑰花的兴谢,又有什么相gān呢?

  日日是好日,使我们深切知道自在无碍明朗光照的人生不是不可为的,因为日日是好日,所以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夜夜是清宵。

  永嘉玄觉禅师在《证道歌》里说: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由于佛性不受染,不可毁不可赞,如如不动,所以才是“日日是好日”,这不是梦想,而是实情。

  云门所说的“米里有几颗?颗里有几米?”也正是永嘉《证道歌》中的“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我们如果想过“日日是好日”的生活,没有别的方法,十五日以前不必说它,觉悟!觉悟!今天就是十五日了。

  秒高台上 在浙江奉化有个雪窦寺,开山祖师叫妙高禅师。如今在雪窦寺山上还有一个妙高台,传说从前的妙高禅师就在那台上用功,因而得名。

  妙高禅师原来在台上靠山的一边用功,昼夜不息,但因为jīng力有限,时常打瞌睡。他心想自己的生死未了却天天打瞌睡,实在太没用了,为了警策自己别再瞌睡,他就移到妙高台边结跏趺坐,下面是几十丈的悬崖山涧,如果打瞌睡,一头栽下去就没命了。

  可是,妙高禅师工夫还没到家,坐到台边还是打瞌睡,有一次打瞌睡,真的就摔下去了,他心想这一次没命了,没想到在山半腰时,忽然觉得有人托着他送上台来,他很惊喜地问:“是谁救我?”

  空中答曰:“护法韦驮!”

  妙高禅师心想:还不错,居然我在这里修行,还有韦驮菩萨来护法,就问韦驮说:“像我这样jīng进修行的人,世间上有多少?”

  空中答曰:“像你这样修行的,过恒河沙数之多!因你有这一念贡高我慢心,我二十世不再护你的法!”

  妙高禅师听了痛哭流涕,惭愧万分,心又转想:原先在这里修行,好坏不说,还蒙韦驮菩萨来护法,现因一念贡高我慢心起,此后二十世他不再来护法了。左思右想,唉!不管他护法不护法,我还是坐这里修我的,修不成,一头栽下去,摔死算了,就这样,他依然坐在妙高台上修行。

  坐不久,他又打瞌睡,又一头栽下去,这次他认为真的没命了,可是他快要落地的时候,又有人把他双手接着送上台来。妙高禅师又问:“是谁救我?”

  空中答曰:“护法韦驮!”

  “你不是说二十世不来护我的法吗?怎么又来!”妙高禅师说。

  韦驮菩萨说:“法师!因你刚刚一念惭愧心起,已超过二十世久矣!”妙高禅师听了,豁然开悟!

  上面这个故事出自民初高僧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是他在参访雪窦寺时听寺中师父所说,最后,倓虚法师下了这个结论:“佛法的妙处也就在这里,一念散于无量劫,无量劫摄于一念,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

  我想,这个故事应该给我们一些启示,就是发愿立志要发勇猛心、jīng进心,岂止是修行办道,就是人间世界的一切成就,不也是勇猛心和jīng进心的动力吗?

  光是勇猛心、jīng进心还不够,必须再有惭愧心、忏悔心的配合,才能使勇猛不致躁进,jīng进不致浮夸,也才能有长远不退的志愿。

  另外,我们应该认识到时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意念在其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能意不散乱,心念专一,那么一念跨过二十世的尘沙并不是不可能的。

  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每次想起来就心水澄澈,惭愧心起,我们连妙高台都坐不上去,实在不该有一丝慢心。其实,妙高台和妙高禅师只是个象征,象征寻找智慧与开悟的道路真是又妙又高。

  妙高台也不在奉化雪窦寺,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每时每刻都坐在妙高台上打瞌睡,只是尚未坠崖,自己不自知罢了!

  注:

  韦驮菩萨,与伽蓝菩萨是佛教的大护法,一白脸一红脸,常被寺院作为门神,伽蓝菩萨就是我们民间所供奉的关公。

  遇缘则有师 我很喜欢《放钵经》里的一段话,释迦牟尼佛说:

  “我今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他大威神力所加被。譬如世间小儿之有父母,文殊师利者,佛道之父母也。”

  文殊师利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也是最有智慧的菩萨,他在释迦成佛的时候是佛的弟子,但在释迦未成佛时却是佛的老师,他同时是无量诸佛的老师。这实在是非常奥妙的关系,有一点像我们常说的“教学相长”。

  文殊菩萨是七佛的老师,文殊的老师是谁?从前,有一位和尚就有这样的疑问,他问石头希迁禅师:“文殊是七佛师,文殊有师否?”

  禅师回答:“文殊遇缘则有师。”

  “遇缘则有师”有一点像儒家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却比三人行更高超,有时不必三人行,独行也有师,因为智慧的开启有时非从人得,有更多的时候是由缘而得。文殊是诸佛的老师,给我们一个大的启示,就是所有佛的老师都是智慧,智慧是一切宝库的钥匙,文殊师利菩萨则是开启的人。

  “文殊遇缘则有师”带给我们两个层次的思考,第一个层次是在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事物所碰见的人,都是有意义的,可以启发我们智慧的。因为他们在那个时间那个空间与我们相遇,是一种因缘的不可思议,我们应该从因缘里得到开启,不要让因缘空过。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0/3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