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菩提_林清玄【完结】(20)

2019-03-10  作者|标签:林清玄

  “很小很小,立刻可以实践的愿是什么呢?”我问他。

  “例如每个月捐出一百元济助贫病的人;例如每个月去捐血五十CC;又例如从此不对人说脏话。”

  第三个困扰他的问题是“本愿”,所有的佛菩萨关于发愿的经典都叫“本愿经”,他们都可以知道过去世所发的愿,那叫做本愿,我们又不知道自己的本愿,发愿时既不知从前的愿,以后也不知会不会遗忘,此刻,要如何来确定自己的本愿呢?

  第四个困扰他的问题是,诸佛菩萨发愿修行时都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到证果时,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愿心”与“证果”都是一样的东西,那么愿到底是一条直线呢?或者是像叠chuáng架屋一样,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呢?

  “什么才是真实的愿呀?”他说。

  2

  是的,我们佛教徒常常谈愿,却很少有人深刻地思考到愿的问题。但是他来谈愿的那个下午,我急着赶飞机去高雄医学院演讲,没有时间相谈,我说:“像我以前发愿要为众生破疑解惑,虽然到高雄去演讲很远,要花很长的时间,但要实践自己的小小愿望,也还是要去,我先去实践了,回来再慢慢与你谈愿吧!”

  当我乘坐的飞机在云层上空的时候,我看到在太空中飘浮变幻着的白云,思索着“愿”的问题,是真的那么难以理解吗?

  “愿”的左边是“原”,右边是“页”,简单地说就是“原来的那一页”,在六个月以前,我在记事簿上写着“十一月五日下午七时,高雄医学院大讲堂演讲”,在写的时候,我是希望能到高雄去,但我不能确定可不可以去得成,例如说不定在六个月后的今天我生病了;又或者遇到台风,飞机不能起飞了;又或者主办的单位临时取消了……这些情形都有可能发生(而且真的都在我身上发生过),但在当时我还是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一页。那“原来一页”简单的一行字,驱策我去订机票、赶飞机,现在就在飞机上了。

  到了高雄,一切顺利,有五百多人来听演讲,都是医学院的教授和学生。我演讲的愿望,就是希望这五百多人里有一些能发起菩提心、菩提的愿望,即使只有一个人,则原来的那一页就没有白写。

  演讲完后,已经是夜里九点半,再没有飞机回台北了,我只好去坐深夜十点四十五分的莒光号回台北。火车在黑暗之中穿过田园、穿过城乡,远处的灯像流火一般,在遥远的视界中闪烁;我又想到“愿”的问题而难以入眠,想到平常此时我已在温暖的被窝中就寝,只因为六个月前在册子上写的一行字,使我深夜犹在冷气过qiáng的火车上奔波。

  火车开得慢极了,足足开了七个小时,到松山火车站正好是清晨六点。大地正在泛白,我拖着疲累的步子走回家,身心都感到萎顿,但想到或许有一位医学院的学生因此能有济世的心,去济助患病的急需救助的人,我的心感到欣悦,仿佛这样无私的付出都有了代价,身心顿感泰然。

  回到家,我在六个月前的那行字上划了一个圆圈,表示这一页已经得到了实践、得到了完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恩。

  3

  愿不是那么不可理解的,凡是佛菩萨的愿都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志求无上菩提,欲度一切众生”,这称为“弘誓”,也叫做“总愿”。

  在“总愿”之外,诸佛菩萨都依众生意乐有不同的愿,例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与药师如来的十二愿,就有很大不同,这叫做“别愿”。

  至于本愿,也就是最初的发心,佛菩萨的本愿不离“愿作佛心”“度众生心”。但由于修行的关系,果位逐渐增上,日趋于圆满,因位之愿会由于果熟了,而产生距离,这时,佛菩萨会再入于“因位”,或在实践上永不脱离因位,此称为“本愿”。以地藏菩萨与观音菩萨为例,他们可以成佛,却誓不成佛,即是永远落实于本愿的缘故。

  在发心的那一刻,叫“愿心”。更大的愿心生起更大的力量,叫“愿力”。愿心极广、愿力极深,如大海的浩瀚无边,叫做“愿海”。依照愿心、愿力、愿海去实践,称为“愿行”。愿与行都圆满成就,叫“愿行具足”。在具足之时,本愿成就则国土显现,那时则历历可见,称为“愿

  土”。我们看往生礼赞中的一首诗,就能知悉愿土成就的情景:

  观彼弥陀极乐界,广大宽平众宝成;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剎最为jīng。

  4

  在《华严经》里,依誓愿之船航向彼岸,称为“愿波罗蜜”,一个人要具有十种德行,才能清净愿波罗蜜:

  一、尽成就一切众生。二、尽庄严一切世界。三、尽供养一切诸佛。四、尽通达无障碍法。五、尽修行遍法界行。六、身恒住尽未来劫。七、智尽知一切心念。八、尽觉悟流转还灭。九、尽示现一切国土。十、尽证得如来智慧。

  了解愿波罗蜜十德,就能知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与“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无二无别了。那就好像我们现在发起一个去美国的心,这是“发心”之始;那我们会准备去美国的“资粮”,例如买机票、筹旅费、学英语,这是“行”的部分;有一天我们去了美国,这是“证”的部分。美国只有一个,在“想去”与“到达”之间,虽有距离,其目标是一致的呀!去美国如此,走向佛道也是如此。

  有关佛的菩提,依照《大智度论》的说法有五种:

  1.发心菩提——一切菩萨发心求取菩提,是得菩提果之因。

  1

  伏心菩提——菩萨透过各种波罗蜜的实践,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2

  明心菩提——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如实知自心。

  1

  出到菩提——在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的菩萨,在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般若波罗蜜,灭除了烦恼的束缚,出离三界,得一切智。

  2

  无上菩提──即是佛果的觉智,等觉妙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提的最高境界,“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三藐三菩提”是“正、遍、知”之意,合起来说是“无上正遍知”。

  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称“无上”。

  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称“正遍知”。

  这含有平等圆满的意思,大乘菩萨愿行的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完成这种觉悟称为“佛”,是“无上正等觉者”。

  因此,佛也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

  5

  “什么才是真实的愿呢?”

  对于愿的疑惑,我们已解决了大半,我深信所有在这世间,此生能行善的人,都是从前曾有本愿的菩提萨埵。像慈济功德会的诸菩萨、善上人,都是顺着本愿的轨道开向菩提的故乡;或是随着弘愿的航道,在飞向彼岸。这样想,常使我动容赞叹,心神震dàng!“我不知道是不是曾有那样的本愿呀?如果不是本愿,此刻要怎么做呢?”在佛法里,把愿向前推动,叫做“愿轮”,有两个意思:一是菩萨的弘誓,因为愿求坚固,能摧破一切魔障敌众,如转轮圣王的轮宝。二是菩萨从始自终,回转于自己的誓愿而jīng勤不已。我们的轮子不断向前走,只要看清前面的道路,忘记过去的痕迹有什么要紧呢?如果愿轮尚未转动过,从现在开始转动不是很好吗?我想起飞机穿破云层、火车行走深黑的乡野的情景,我们一点也无畏,因为知道自己的发心,了解自己要抵达的目标。这时我翻开六个月前写的原来那一页,在旁边加注两句: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0/2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