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知堂书话_周作人【完结】(73)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作人

  书三十五通”之十五云:

  “前日为二女士写字写坏了,昨下午赶往琉璃厂买六吉宣赔写,顺便一

  看书摊,买得一部《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共二册十卷,系崇祯十七年

  八月所刻。此书名据说可译为《一切有部律论》,其中所论有极妙者,如卷

  六有一节云:云何厕?比丘入厕时,先弹指作相,使内人觉知,当正念入,

  好摄衣,好正当中安身,欲出者令出,不肯者勿qiáng出。古人之质朴处盖至可

  爱也。”时为十九年二月八日,即是买书的第二天。其实此外好的文章尚多,

  如同卷中说类似的事云:

  云何下风?下风出时不得作声。

  云何小便?比丘不得处处小便,应在一处作坑。

  云何唾?唾不得作声。不得在上座前唾。不得唾净地。不得在食前

  唾,若不可忍,起避去,莫令馀人得恼。

  这莫令馀人得恼一句话我最喜欢,佛教的一种伟大jīng神的发露,正是中国的

  恕道也。又有关于齿木的:

  云何齿木?齿木不得太大太小,不得太长太短,上者十二指,下者

  六指。不得上座前嚼齿木。有三事应屏处,谓大小便嚼齿木。不得在净

  处树下墙边嚼齿木。

  《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云:

  用杨枝有五事。一者,断当如度。二者,破当如法。三者,嚼头不

  得过三分。四者,疏齿当中三啮,五者,当汁澡目用。

  金圣叹作施耐庵《水浒传序》中云:“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

  帻,进盘飧,嚼杨木。”即从此出,唯义净很反对杨枝之说,在《南海寄归

  内法传》卷一“朝嚼齿木”项下云:

  “岂容不识齿木,名作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传斯号,佛齿木树

  实非杨柳,那烂陀寺目今亲观,既不取信于他,闻者亦无劳致感。”净师之

  言自必无误,大抵如周松霭在《佛尔雅》卷五所云,“此方无竭陀罗木,多

  用杨枝,”译者遂如此称,虽稍失真,尚取其通俗耳。至今日本俗语犹称牙

  刷曰杨枝,牙签曰小杨枝,中国则僧俗皆不用此,故其名称在世间也早已不

  传了。

  《摩得勒伽》为宋僧伽跋摩译,《三千威仪》题后汉安世高译,僧祐则

  云失译人名,但总之是六朝以前的文字罢。卷下有至舍后二十五事亦关于登

  厕者,文繁不能备录,但如十一不得大咽使面赤,十七不得草画地,十八不

  得持草画壁作字,都说得很有意思,今抄简短者数则:

  买肉有五事。一者,设见肉完未断,不应便买。二者,人已断馀乃

  应买。三者,设见肉少,不得尽买。四者,若肉少不得妄增钱取。五者,

  设肉已尽,不得言当多买。

  教人破薪有五事。一者,莫当道。二者,先视斧柄令坚。三者,不

  得使破有青草薪。四者,不得妄破塔材。五者,积着燥处。

  我在《入厕读书》文中曾说:“偶读大小乘戒律,觉得印度先贤十分周

  密地注意于人生各方面,非常佩服。即以入厕一事而论,《三千威仪》下列

  举至舍后者有二十五事,《摩得勒伽》六自‘云何下风’至‘云何筹草’凡

  十三条,《南海寄归内法传》二有第十八‘便利之事’一章,都有详细的规

  定,有的是很严肃而幽默,读了忍不住五体投地。”我又在《谈龙集》里讲

  到阿刺伯奈夫札威上人的《香园》与印度壳科加师的《欲乐秘旨》,照中国

  古语说都是房中术的书,却又是很正经的,“他在开始说不雅驯的话之先,

  恭恭敬敬地要祷告一番,叫大悲大慈的神加恩于他,这的确是明朗朴实有古

  典jīng神,很是可爱的。”

  自两便以至劈柴买肉(小乘律是不戒食肉的),一方面关于性jiāo的事,

  这虽然属于佛教外的人所做,都说的那么委曲详尽,又合于人情物理,这真

  是难得可贵的事。中国便很缺少这种jīng神,到了现在,我们同胞,恐怕是世

  间最不知礼的人之一种,虽然满口仁义礼智,不必问他心里如何,只看日常

  举动很少顾虑到人情物理,就可以知道了。查古书里,却也曾有过很好的例,

  如《礼记》里的两篇《曲礼》,有好些话都可以与戒律相比。凡为长者粪之

  礼一节,凡进食之礼一节,都很有意思。中云:

  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

  骨。

  这用意差不多全是为得“莫令馀人得恼”。故为可取,僧祗律云:

  不得大,不得小,如yín女两粒三粒而食,当可口食。

  又是很有趣的别一说法,正可互相补足也。居丧之礼一节也很好,下文有云:

  邻有丧,chūn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

  由径,送葬不辟涂潦。

  读这些文章,深觉得古人的神经之纤细与感情之深厚视今人有过之无不及,

  《论语》卷四记孔子的事云: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实在也无非是

  上文的实行罢了。

  从别一方面发明此意者有陶渊明,在《挽歌诗》第三首中云: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此并非单是旷达语,实乃善言世情,所谓亦已歌者即是哭日不歌的另一说法,

  盖送葬回去过了一二日,歌正亦已无妨了。陶公此语与“日暮狐狸眠霥上,

  夜阑儿女笑灯前”的感情不大相同,他似没有什么对于人家的不满意,只是

  平实地说这一种情形,是自然的人情,却也稍感寥寂,此是其佳处也。我读

  陶诗而懂得礼意,又牵连到小乘律上头去,大有缠夹之意,其实我只表示很

  爱这一流的思想,不论古今中印,都一样地随喜礼赞也。

  (民国计五年四月十四日,于北平苦茶庵)

  □1936年

  9月刊《青年界》10卷

  2期,署名周作人

  □收入《风雨谈》

  关于试帖

  我久想研究八股文,可是至今未敢下手,因为怕他难,材料多,篇幅长。

  近来心机一转,想不如且看看试帖诗吧。于是开始搜集一点书。这些书本来

  早已无人过问,就是在现今高唱尊经拜孔的时代,书店印目录大抵都不列入,

  查考也不容易,所以现在我所收得的不过只有五十多种而已。

  关于试帖的书,普通也可以分作别集总集诗文评三类,诗文评类中有梁

  章钜的《试律丛话》,见于《书目答问》,云十卷未刊,但是我却得到一部

  刻本,凡八卷四册,板心下端题知足知不足斋六字,而首叶后则云同治八年

  (一八六九)高安县署重刊。寒斋有《知足知不足斋诗存》,马佳氏宝琳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3/36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