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孩子要读的365个好故事_星月【完结】(69)

2019-03-10  作者|标签:星月

  除读书、背书外,还要对课,就是老师出个题目,要求学生按题意、字数、平仄,对出一句话来。有一次对课,寿先生出了 “独角shòu”三字让学生们对,同学们有对 “二头蛇”、“三脚蟾”的,有对“八脚虫”、“九头鸟” 的,还有一个同学对了个 “四眼狗”,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轮到鲁迅了,他根据学过的 《尔雅》,对了个“比目鱼”。寿先生听了十分高兴,说: “‘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有双的意思,可见是用心对出来的!”

  又有一次,寿先生出了个五字课题: “陷shòu入阱中。”大家苦思冥想, 一时都对不出来。鲁迅根据《尚书》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 对了个 “放牛归林野”,又受到寿先生的夸奖。这种对课练习,为鲁迅日后的写作,带来很大好处。

  鲁迅不但学习认真,还非常爱读课外书。很小的时候鲁迅就悄悄阅读 《西游记》 《三国演义》等绣像小说,看野史笔记,有些书自己没有,就借来一字字抄下来。这样,他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鲁迅十五岁时,父亲病倒了。为了给父亲治病,他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还要承担许多家务事。一天早晨,鲁迅因帮母亲做事上课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批评。他很懊悔,就在书桌右下角刻了一个一寸见方的 “早”字,用来告诫自己要早到。从此,鲁迅每天很早起chuáng,帮母亲把家务事做完,然后按时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

  1898 年,鲁迅离开家乡,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铁路矿务学堂学习。他读了许多宣传新思想、新知识的书,对外国侵略中国十分痛恨,对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也产生了不满。1902年,他又赴日本留学,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后又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为什么学医呢?当时他认为新医学是一门有用的学问,中国人体质差,学医可以为人治病,救死扶伤。可后来遇到的一些事,使他又改了主意。

  第一学期考试,鲁迅取得中等成绩,这对于一个用外文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不料这引起一部分歧视中国的日本学生的怀疑,他们竟写匿名信给鲁迅,怀疑平日关心鲁迅的藤野先生向鲁迅透漏了题目。这qiáng烈地刺激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他愤慨地说: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1905年的秋天,学校增添了细菌学的课。上课时常用幻灯片显示细菌的形状,有时还放映一些时事短片。当时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打仗结束不久,所以学校放映的多是日本战胜俄国的镜头。

  有一次在放映的时事片中,出现了这样的镜头:一群日本兵抓住一个中国人,将他五花大绑押赴刑场,据说他是给俄国人做过侦探。旁边有一群中国人在观看,他们的神情是那样麻本;而他们和那个被杀的中国人的身体,看上去倒是很qiáng壮的。 “万岁!”教室里一些日本学生发狂似地鼓掌欢呼。顿时,一种愤怒、悲痛、屈rǔ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鲁迅的心。日俄帝国主义列qiáng在中国国土上打仗,中国人却夹在里面受死,而围观那杀头惨状的却也是中国人。这是多么麻木的国民啊!

  鲁迅一连几天吃不下,睡不着,苦苦地思索。他终于醒悟到: “医学救国”是行不通的。一个人无论体格多么qiáng壮,如果jīng神麻木,也只能做围观的看客;再高明的医师也只能医治同胞的肉体,而无法医治同胞的灵魂。

  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时,为医治大众的心灵,决计从事文学。后参加新文化运动,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 说 《狂人日记》,继而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开了新文学的先河。他一直站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前列,用笔为武器,写出具有鲜明特点的杂文,与反动派进行斗争,是文化革命的主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最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大量著作,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197苏轼官位越高越应该节俭自律

  苏轼,号东坡,是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作为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作品。但作为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生道路坎坷,自从21岁中进士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放逐,有一次甚至还被抓起来,押到首都汴京治罪。

  在流放的时候,苏轼生活困顿,节俭度日,但在他当高官的时候,同样非常注意节俭。在饮食上,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每顿饭只能一个菜,如有客人来,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请他去吃饭,他也要事先告诉别人:不许铺张,否则就拒绝前往。

  有一次,一位与苏轼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到了他,十分高兴,于是便邀请苏轼去吃饭。苏轼告诉他,千万不可大操大办,只要求比平时多备几个菜,老朋友在一起边吃边叙旧情就行了。

  可是,几天后,当苏轼去赴宴时,却发现酒席相当铺张奢华,苏轼很不客气地说:“看来老兄并不真正了解我苏东坡。我一贯主张厉行节约,你的酒席备得这样丰盛,看来根本不是接待我的,我还是离开为好。”说完就转身告退。

  那位老友解释说:“苏兄一向俭朴,我早已知道。今天是个例外,一来你我好久不见,偶然重逢,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二来苏兄正在朝中担任要职,是场面中的人物,如果我安排得太寒酸,岂不太失老兄的身份,所以……”苏轼接口道:“所以什么?朋友相聚,就应该像朋友一样彼此随便。再说我在朝为官,并不意味着可以铺张,相反,官位越高越应该节俭自律!”说完,他硬是坚持不入席。

  这个故事让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像苏轼这样的大人物都如此节俭,我们是不是也得跟他学着点儿?为了养育我们,父母亲自己省吃俭用,而我们却老向他们要这要那,这样对吗?就算我们不追求节俭的美德,但我们总得多为父母着想一下吧?你说对吗?

  198欧阳修典故“画荻教子”的小主人公

  欧阳修,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北宋时代重要的政治家、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史学家,系“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称为一代文坛领袖。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先在绵州(今四川绵阳市)任官,后到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任官。欧阳修四岁就失去父亲,家庭生活非常贫苦。母亲郑氏不得不带着他离开家,到随州(今湖北随州)去投靠在那里做官的叔父。因为家里很穷,不但没有钱供他上学读书,甚至连纸笔都买不起。他母亲就用荻草枝儿在地上写字来代替纸笔亲自教他识字。这件事后来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成为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家庭教育故事。“画荻教子”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

  欧阳修长到10岁,就开始到当地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还把借来的书从头到尾抄下来。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就是在这种十分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在母亲的辛勤教育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他学到了很多的文化知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9/12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