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98)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第三,禁胡服。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人冠帽著夹领小袖短袄。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改为汉制。

  第四,改姓氏。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着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贵族合作。因此,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

  孝文帝的汉化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他们不仅在改制前進行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后也不断反抗。496年,太子拓跋恂企图逃回平城发动叛乱,被孝文帝处死。同年冬,旧贵族在平城发动兵变。孝文帝派军平服了叛乱,保证了改制的顺利進行。

  孝文帝的汉化,促進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 魏孝文帝改革和汉化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后,由于立长校户,政府控制的编户增加了。到孝明帝神guī年间,户口数目比西晋太康元年增加了一倍多,大约有五百多万户,三千多万口。而吏治的改善,负担的减轻,使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农业有所恢复和发展。

  北魏的畜牧业原本就很发达。孝文帝时期,又在河南设牧扬,养战马十万匹。如契胡尔朱荣的父亲尔朱新兴有“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景而已”。

  手工业也有所進步。绢布产量增加,绢价下降。魏初,每匹绢千钱,孝文帝以后降到二三百钱。榨油、酿酒、造纸、煮盐、冶铁等部门也有发展。

  孝文帝改革和采取汉化措施之后,北方的民族矛盾也有所缓和。

  * 魏孝文帝之后的发展

  北魏后期,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大的城市有洛阳、邺和长安。洛阳既是北方政治中心,又是贸易中心。洛阳西阳门外有大市,周围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

  当时经商的,除了列肆商贩和大商人外,许多贵族、官僚也从事经商。

  西域、中亚、朝鲜、日本的商人也到北魏進行贸易。但总的来说,北方商业不及南朝活跃,较长时间是以绢布谷物作为jiāo换媒介。

  北魏后期,鲜卑门阀在优裕的生活中已经完全腐化。如高阳王元雍有家仆六千,使女五百,吃一顿饭要花费数万钱。河间王元琛更为奢侈,他有十几匹骏马都用银槽来喂养,请客用的器皿如水晶钵、玛瑙碗等,都是由外国买来的稀罕之物。元琛曾自负的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魏孝文帝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卖官鬻爵,贿赂公行。这使统治者和老百姓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在5世纪末至6世纪初,北方已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遍布北方各地,名号繁多,但主要有四支:北方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起义,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席卷了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和甘肃的广大地区。

  * 北魏的分裂

  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三岁的元钊为皇帝。

  三月,秀容川(山西忻县境)契胡酋长尔朱荣以此为借口,進军洛阳。四月,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尔朱荣進入洛阳,沉胡太后和元钊于huáng河,在河yīn之陶渚(河南孟县)杀死北魏王公大臣二千余人,史称“河yīn之变”。

  尔朱荣专横跋扈,并yīn谋篡夺北魏政权,因此与孝庄帝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530年,孝庄帝乘尔朱荣朝见的机会,亲手杀死了尔朱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由并州出兵攻洛阳,杀死孝庄帝及左右大臣,立元恭为节闵帝。

  尔朱兆专权后,各地的地方势力纷纷割据,其中最qiáng大的是在东方的高欢和在关中的宇文泰。高欢祖父因犯法配徙怀朔镇,世居北边,“习其俗,遂同鲜卑”。

  高欢本人参加过边镇起义,后来投靠尔朱荣。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纳了其军队二十余万人,得到尔朱兆的允许進占冀州。接着,他進兵洛阳,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傀儡皇帝(孝武帝)。533年,他進兵晋阳,击败尔朱兆,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

  宇文泰,曾在河北起义领袖葛荣部下任职,葛荣失败后归尔朱荣,并被收编为贺拔岳的部下。当孝武帝以贺拔岳为雍州刺史,镇压关中起义军时,宇文泰随贺拔岳入关。534年,贺拔岳被杀,宇文泰遂据有关陇。

  534年,元修由于和高欢的矛盾尖锐化,逃奔关中依附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史称东魏(534年~550年)。元修逃到关中后,不久被杀。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535年~557年)。

  当时,东魏北齐所据有的地区,北至沙漠,南至江淮,东至海,西部以huáng河及河南洛阳一线与西魏北周为邻。西魏北周所据有的地区,东与东魏北齐为界,西至流沙,北至河套,南至巴蜀、云、贵和汉水流域。

  东、西魏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掉东魏,建立北齐(550年~577年)。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也废掉西魏,建立北周(557年~581年)形成了周、齐对立的局面。

  * 东魏之兴亡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高欢以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为中心实行统治。高欢一方面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一方面为了得到汉族豪qiáng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

  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進攻西魏,企图吞并对方。537年,东魏军西征,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河桥之战(538)、邙山之战(543)中双方互有胜负546年,高欢亲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战五十余天,他病倒军中被迫退兵。次年年初,死在晋阳。其子高澄、高洋相断掌握东魏政权。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

  * 西魏之兴亡

  西魏政权建立后, 实际上由宇文泰掌握。

  宇文泰于535年,颁布二十四条新制,后又增加至三十六条,称为“中兴永式”。

  其主要内容是:严禁贪污、裁减官员、置立正长(正即闾正、族正,长指保长。保、闾、族为地方基层组织名称)、实行屯田、制定计帐(预计次年赋役的概数)和户籍等制度。七年,关中大族出身的苏绰把汉族统治的经验总结为六条: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宇文泰对这些经验非常重视,颁行为“六条诏书”,作为施政纲领,并专门组织中下级官吏学习,规定不通晓这六条及计帐的人,不能当官。

  十六年,宇文泰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国分掌禁旅的府兵制。府兵共有兵力约五万,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外,分别由六个柱国大将军统领。此制的建立,对军队進行统一指挥和训练,有利于中央政权的加qiáng。

  宇文泰还继续推行均田制。根据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可知,均田制下的授受虽已实行,但授田不足额却是普遍的现象。当时最普遍的一种力役为“六丁兵”,即每个丁男在六个月内为政府服役一个月,一年内要服役两个月。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8/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