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87)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四是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大量反映社会民生的新兴五言体在汉末出现,建安诗人得以继承而大量创作。

  建安文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刻画时代,反映战乱以及现实的民生困苦,并对百姓寄予深厚的同情;比如曹操《蒿里行》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臣无jī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王桀《七哀诗》说﹕“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都能写出生灵涂炭的苦况,使人惨不忍睹。此外,如蔡琰(音染)的《悲愤诗》、徐gān的《室思》六首等,都反映出汉末战乱带来的痛苦。

  二、反映建功立业的理想。天下动dàng,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作品中多有反映建功立业、安定天下的壮志。比如曹操《短歌行》结句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自己要像周公一样招揽人才,为国出力。曹植《与杨德祖书》明确的说出自己的主要愿望是:“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三是慨叹人生,反映诗人思想个性,表达胸中愤慨。如蔡琰(文姬)流落匈奴十多年,饱经忧患,才能够返回中原,所以她在《悲愤诗》说﹕“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弃,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写出流离之后,jīng神长久不能回复平静,以致终年怀忧。刘桢《失题诗》慨叹﹕“天地无期竟(完),民生甚局促。为称百年寿,谁能应此录。低昂倏忽去,炯若风中烛”,对人生无常,命如风中之烛,感到极大的苦恼。为求摆脱这些痛苦,很多建安作家往往转向饮酒求仙,寻求jīng神安慰,所以当时也出现了许多宴游诗和游仙诗。

  三国魏时又出了七位名人,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因为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在文学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jiāo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的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

  蜀汉文学以诸葛亮为代表,其《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迄今依然为人们所称颂。

  *绘画

  三国之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属于“百工之苑”,还没有進入艺术殿堂,因而也没有产生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及较为成功的绘画作品。一般qiáng调绘画的社会功能,而没有对其艺术性给予足够重视。

  到了三国时代(及之后的两晋南北朝),受社会现实影响,绘画中更多的加入了现实题材的内容。因此,绘画由说教发展到反映现实生活,向艺术化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尽管如此,相对于同期的政治、军事、文学人物来说,三国时期专门从事绘画的画家并不多,而且,有不少绘画仍是两汉绘画说教的继续,如曹植的《画赞序》。

  相传三国时期的绘画主要有:魏《贾逵像》和《仓慈画像》,蜀汉的《谯周图》,吴《邵畴画像》、《huáng盖画像》 和《张温中妹画像》。

  三国时魏国画家大多为从政之余而作画。代表有曹髦,杨修,徐邈,桓范。

  蜀国的画家以诸葛亮为代表。相传他在为南夷作画时,先画天地日月、君臣城府,次画神龙及牛马驼羊,又画了部主吏乘马蟠盖,远行安卹。而且画了南夷人牵牛负酒,手拿金银财宝来找蜀吏,蜀吏把这些东西又赐给南夷人等内容。此外,史书记载张飞很喜欢画美人图。另外还有诸葛瞻和李意其。

  相对于魏、蜀二国,吴国绘画稍有成就,虽然从事绘画者只有吴王赵夫人及曹不兴二人,但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吴王赵夫人,是吴丞相赵远之妹,善于书法绘画,成就颇高。相传,孙权曾经哀叹魏蜀未平,很想使人画出各国山川地形图,赵夫人便将自己所画的江湖九州山岳地形图jiāo给了孙权,而且还在方帛上绣上五岳列国地形图。赵夫人的绘画实开后世山水画之首,在当时影响也很大,被人们誉为“针绝”。

  曹不兴,善于绘画。传说他为孙权画屏风时,误落笔墨,他便顺手绘之成蝇。孙权以为是蝇子飞到了画上,便举手弹之。孙权赤乌元年(228年)冬十月,孙权游青溪,看到一条赤龙由天而降,凌波而行。因此,便让曹不兴绘其形状。因绘得成功而得到孙权的赞赏,到宋文帝时,还常用这条赤龙求雨。当时大臣谢赫在秘阁中见到了曹不兴所画的龙头,还自认为是真龙降临。可见其画作之妙。曹不兴最擅长的是人物画,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运笔而成。人物头、脸、手、足、胸腹、肩背,无一毫失误。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佛教在东汉时候传入中国,但主要在中原地区,到三国时,传入江南。相传康僧会远游至吴,孙权为之建造建初寺,并令之设像行道。曹不兴看到西方佛像,便据以绘之,由此,佛像便盛传天下。这是中国佛像绘画最早的作品,曹不兴也成为我国最早的佛像画家。曹不兴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画家渐渐多了起来。

  *音乐

  音乐发展到三国时期,已经达到极为纯熟的程度。其中,以嵇康、阮籍、蔡琰等为代表,他们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嵇康及古琴曲《广陵散》

  嵇康除在文学,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嵇康可谓魏晋奇才,jīng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面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嵇康是愤然不平。为表示反抗,他经常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

  《广陵散》是古代的一首大型琴曲,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经其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据《世说新语?雅量》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的刻划了他不畏qiángbào、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7/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