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85)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率十万大军出岐山(甘肃西和祁山堡),关中震动;但因前锋马谡违反调度,失去战略要地街亭(甘肃秦安境),诸葛亮被迫退军。诸葛亮含泪斩了马谡,并上表给后主说罪责在于自己的不知人,因此自贬三等。于是诸葛亮降为右将军,仍行丞相事。

  同年冬,诸葛亮又率众出散关(陕西宝jī市西南),围陈仓(宝jī),粮尽退兵。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yīn平二郡(甘肃成县和文县)。诸葛亮复任丞相。

  231年,诸葛亮再出岐山,并用木牛流马运送粮草,魏将司马懿坚壁防御,蜀由于粮尽而退兵。

  234 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口),進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与司马懿相持。

  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bào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北伐至此停顿。临死前他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了姜维。

  诸葛亮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就全局来说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蜀、魏两国的力量悬殊。但诸葛亮善于治军,他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在战争中一直处于主动地位。诸葛亮超越常人的智谋尽显其中。

  诸葛亮遗言“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的,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卓绝的智谋和对刘备的忠义,而且还有一部预言三国之后及至今天历史大事的奇文《马前课》,让后人在遥想诸葛当年羽扇纶巾驰骋天下之际,不免多了种遐想:难道诸葛亮是神人转世?

  *诸葛亮之后蜀汉的发展

  诸葛亮在世之时,曾密表后主说,一旦自己不在了,蒋琬可担当丞相之职,因为他有安定社稷之才。

  诸葛亮死后,蜀国先后以蒋碗、费祎、董允等人为相,因循守成而已。《三国志》上说:“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固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预言《马前课》第一课和蜀汉的灭亡

  《马前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几部预言之一,是诸葛亮所做。这部预言非常简洁明了,只有十四课,每一课预言一个历史时代,而且每一课都按顺序排列。每一个历史时代过去后,人们回头一看就会发现诸葛亮的预言惊人的准确。

  在《马前课》的第一课中诸葛亮就预言了蜀汉灭亡的命运:

  无力回天 鞠躬尽瘁

  yīn居阳拂 八千女鬼

  诸葛亮早已知道汉朝气数已尽,一切努力都是“无力回天”,但他还是要尽己之力辅佐蜀汉,不负刘备三顾之情,托孤之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终于为了再兴汉室,耗尽心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公元258年以后,后主孱弱昏聩,宦官huáng皓擅权,国事日乱,小人当道,可谓“yīn居阳拂”。 大将姜维也只能维持残局。

  公元264年,曹魏大将钟会大举南征,姜维据守剑门关(四川剑阁北),战事胶着。曹魏的另一位大将邓艾却从yīn平郡(甘肃文县),深入万山,直取蜀汉重镇江油(四川江油),進入成都平原。后主刘禅听说敌军已距成都不远,根本没有想到抵抗,也没有想到姜维大军仍完整的屯在前方,就迫不及待的投降曹魏,蜀汉至此终结。“八千女鬼”和起来就是一个“魏”字。蜀汉为魏所灭。

  蜀国历经二帝,共四十三年。

  曹魏的兴亡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退守北方。

  *老骥伏枥的曹操兴魏

  退守北方后的曹操,开始進一步扫清残余势力。同时与孙权在合肥展开了拉锯战,双方互有胜负。

  此外,曹操更加重视人才的选拔,他下令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不过,曹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以慎德为念。

  曹操的雄才大略及豪迈進取深深渗入他的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在经济上继续实行屯田和租调制,他还十分注意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冬天大疫,老百姓死了很多。曹操便下令“吏民男女:女年七十已上无夫子,若年十二已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已上,复不事,家一人。”

  回到北方后不久,曹操建了铜雀台。随后,汉献帝将魏地赐给曹操,并建魏社稷宗庙。后来又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初置尚书、侍中、六卿。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并授金玺,赤绂、远游冠。几年后,曹操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并被汉献帝封为魏王。汉献帝下诏允许魏王设天子旌旗,王冕十有二旒,乘金银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

  晚年的曹操自视功劳卓著,越发不将汉献帝放在眼中。一次,皇后与献帝谈到当年国舅董承被曹操诛杀一事,曹操听说了,便派人入宫捉拿皇后。当被抓的皇后披头散发经过献帝身边时,皇后手握着献帝的手,问是否可以免于一死。献帝回答道:“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曹操杀死了皇后,并将其宗族数百人同时处死。由此可见曹操不臣之心。

  不过,曹操虽有一统天下的决心,但并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他说:“天命若对我开眼,我就做周文王”。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享年66岁。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

  《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魏的建立和发展

  曹操死后,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是为魏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此后四帝,基本承继曹操时的各项制度。

  不过,在用人方面,曹丕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而有识鉴的人,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国齐王芳时,又增设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时,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未年名士臧否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85/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