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历史真貌_心缘【完结】(167)

2019-03-10  作者|标签:心缘

  康乾盛世之圣祖康熙统治时期

  在业已走过的中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位旷世明君,比如西汉的武帝,唐代的太宗,宋朝的太祖。当历史走入清朝时,又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堪与前世明君比肩的君王:康熙帝。其文治武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他引导着大清帝国摆脱了明清之际的混乱与动dàng,走向了和平与安定,为持续时间长达130余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清朝对中国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是完成了国家统一,而这一成就正是在康熙朝奠定的。后世史家在评价康熙帝的一生时,认为其“虽曰守成,实同开创”,评价可谓公允。

  《烧饼歌》中关于康熙帝的预言

  明代刘基的《烧饼歌》中有这样的记载:基曰:“十八年间水火,夺庸人不用水火臣,卦分气数少三数。”

  这段预言,说的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故事。“十八年间水火夺”一句,预言康熙继位之事,“康”字底下是“水”的变形, “熙”字底下四又是“火”字的变形,因此正与历史事件暗合。刘基又以“庸人不用水火臣”一句来暗示康熙, “庸”字去掉底下的“用”,再加上“水”便是“康”字; “臣”与“熙”的左上角相近,底下加上“火”(即四点),便基本上凑成了“熙”字(少了一个“已”)。可以说,此句大体上达到了暗示“康熙”的目地。

  “卦分气数少三数”一句,是预言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卦分气数”便是六十四,因为“八卦”当中, “乾”、“兑”、 “离”、 “震”、 “巽”、“坎”、“艮”、 “坤”等名称。这八卦两两相重,便可形成八八六十四卦。 “少三数”,即是“六十四”减少“三”之数,因此得数是六十一,这六十一便是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年数(1661──1722)。

  康熙帝的身世和异象

  康熙帝,名玄晔,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孝康章皇后。史书记载其“天表英俊,岳立声洪” 。据说当他六岁时,与皇二子福全一起向父皇问安。顺治问他们二人,将来想做什么。福全的回答是:“愿为贤王” 。而玄晔却回答道“愿效法父皇” 。顺治深以为异。

  顺治帝临终时,指定玄晔为皇位继承人。因当时的玄晔年仅8岁,顺治帝又指派了4名亲信大臣辅政,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玄晔即位后,改元康熙,史称康熙帝。

  康熙8岁丧父,10岁又丧母。母亲重病时,康熙“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jiāo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他又昼夜守灵,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幼年的忧患,激励了康熙奋发学习、自立自qiáng的jīng神。

  康熙是个非常喜爱学习之人。康熙5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他曾说自己“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分,乐此不为疲也。” 康熙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的身上流淌着三种血统、三种文化和三种品格。康熙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族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she,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

  康熙的勇武与奋進,受到了满洲文化的影响;高远与大度,得益于蒙古文化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后来,他的开放与求新,则是受了耶稣教士西方文化的熏染。康熙帝吸收了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新進、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少年康熙计除鳌拜亲政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处于虽然建立,但国家正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这四位辅政大臣,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gān,但与鳌拜不和。其后的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鳌拜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帝放在眼中。

  聪明的康熙以退为進,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剪除鳌拜。

  1667 年6月,索尼去世。十二岁的康熙决心废除四大臣辅政体制,实行亲政。7月,实行亲政大典。不过,康熙虽然亲政,但原有辅政体制却未能发生变化。为了使康熙能够及早亲政,并迫使遏必隆和鳌拜也jiāo出权力,苏克萨哈在康熙亲政第六天上书请求退隐。在康熙尚未做出反应之际,鳌拜罗织了24条罪状陷害苏克萨哈,并qiáng迫康熙将其处死。清除了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决断;对于康熙帝的有些诏令,他也敢公开抗旨。这些使康熙意识到该是剪除鳌拜的时候了。康熙考虑到鳌拜亲信党羽遍布朝野,所以决定设计将其铲除。

  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鳌拜,一方面选择一群身qiáng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1669年5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擒获。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

  在对待鳌拜的处理上,再次显示了康熙的睿智。他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 也就是说,鳌拜因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免于一死而终身监禁。对于其党羽也给予了不同的处罚。同时恢复了苏克萨哈的职位。这种措施稳定了朝局。

  康熙剪除鳌拜后,废除了辅政体制,收回了朱批大权。自此才真正开始了亲政。

  康乾盛世的开启--康熙的宽仁之治

  康熙亲政后,清朝内部出现了相对的稳定。但是,国内形势仍然十分险恶。南方的三藩割据,西北噶尔丹的反叛,台湾郑氏的割据等等,都摆在康熙的面前。深谋远虑的康熙凭着自己超凡的胆略,在良臣的辅佐下,开创了盛世王朝。

  在治国之本上,康熙选择了儒家思想。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册第80页)。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帝的这一态度为清朝内部持续数十年的文化纷争(也是治国方略的纷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7/35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