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掌柜陈云_熊亮华【完结】(27)

2019-03-10  作者|标签:熊亮华

  1979年3月25日,人民大会堂新疆厅。陈云走马上任,主持了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的第一次会议。

  经过一段时间紧罗密鼓的筹划、组织,明确了方针,组建了机构,陈云又一次领导了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经济调整。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要集中三几年时间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进一步为加快实现现代化奠定更稳固的基础。

  受中央委托,陈云亲自抓了宝钢问题。

  宝钢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全局影响甚巨。而且,很多当初没有全面考虑的问题,开工后都bào露出来。公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建钢铁厂需要新建配套;华东电力、用水本来就紧张,再加上一个宝钢就更困难;上海地质条件也是个问题,光打地基就要花不少钱,有人形容是用钞票一寸一寸垒起来的,等等。人们议论纷纷。

  显然,宝钢问题,是关系调整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陈云决心亲自处理这个问题,反映了他对此的重视。

  陈云从1979年4月底5月初开始着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那时,宝钢建设已经上马,而国内又议论纷纷,处于“骑虎难下”状况。

  宝钢建设,已经同外商订了合同,日本方面行动很迅速,按照协定准备了材料,组织生产,大批引进设备源源不断地运抵中国。由于风闻中国即将全面开始经济调整,外国厂商担心影响自己的利益,更是加速向中国抢远设备,货物已按协议jiāo付,中国方面就不好说不收、不建了。已经定了合同,如果不履约,外商是要索赔的。那样的损失相当大,也严重影响中国的国际声望和信誉,对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十分不利。

  在国内,宝钢从1978年破土动工以来,建设工程已全面展开,高炉、焦炉、转炉和电站等主体工程基础桩都已打完,现场施工队伍已经集结了四五万人。一下子也难以停顿下来。

  但是,如果宝钢照原计划建设,调整方针就会落空,进口设备要占用大量外汇,还需要有相应的国内配套设备和材料、资金,大体上是一美元需要一元人民币的物资和资金来配套,根据当时的财力物力,无论如何是配不起的。

  当时意见很不一致。有的说要全部下马,有的说可以部分下马,还有说下马损失太多受不了。有的说已经进口的设备先放起来,形势好转了再说;有的却说与其保存在仓库里,倒不如把它安装起来,哪怕不能开工也行。众说纷纭,谁都占理。这个决心不好下。

  陈云看了宝钢上马的一些材料,又把宝钢建设规划与鞍山钢铁公司的情况对了一些对比,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宝钢工程的一、二期建设,可以适当拉开间距。

  陈云认为,鞍钢1901年开始建设,日本人搞了40多年,建国后搞了30多年,前后70年,才搞到600万吨;宝钢规模相当,用7年时间建成,虽说有几十年建设经验,毕竟有些工作还有困难,这是大事,不能含糊。

  他还担心,匆匆忙忙搞突击,一些问题来不及处理,积累下来,等完工了,出不来钢铁,那就不好办。对外国设备,陈云并不迷信,他认为,外国设备也是有问题的,要注意。

  在一段时间里,建设周期问题是陈云考虑的主要问题。

  5月9日,国家计委、经委、建委、冶金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宝钢建设问题向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和国务院提jiāo报告,主张:主体设备引进,当然也买技术和专利,但为了增加国内自制设备的能力,将3套轧机改为同外商合作制造。二高炉及三、四号焦炉等大大增加国内分jiāo的比重。把原计划1981年底建成一高炉系统、1983年底全部建成的进度,予以调整、推迟,不要操之过急。

  5月31日,陈云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资料,亲自赴上海,进行调查研究。

  6月6日,陈云结束在上海的调查,回到北京。从全盘考虑,他最终考虑还是按有关部门的意见,设备要进口,也要有一部分在国内分jiāo。技术资料要全部买下来。

  1个半月之内,陈云集中考虑宝钢建设方针,三度反复,才最终拍板定案。

  6月16日,陈云在中南海主持召开财经委员会会议,讨论宝钢问题。在会上,他根据一段时间来的调查研究和反复思考的结果,提出了8点意见:

  根据陈云的意见,宝钢一期工程继续gān下去,二期工程延期,二期对外已签的合同按合同进行赔偿,已进口的设备得到妥善保管。

  得知宝钢调整后,作为积极推动中日合作建设宝钢的日本方面负责人,稻山嘉宽对中方的行动表示了理解。他认为:“有人抱怨中国的政策就象秋天的气候那样变幻无穷。不过,不会进行调整的国家是不行的,因为中国有以邓小平为首的优秀的领导人,才能进行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身负高额累积债务时,又能获取外汇,原因就是他们进行了调整。”

  虽然宝钢建设后来还经历了一些波折,但由于动手早、基础好,最后一一化解了困难和gān扰。宝钢一期工程于1985年9月建成投产,一年后各项指标就达到和超过了设计水平。工程质量全优,获国家金牌。一期工程建成后产生巨大效益,为二期工程提供了资金。整个宝钢的工程技术达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二期工程的连铸、热轧、冻轧系统主体设备技术已达到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宝钢的一些关键性技术经济指标如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能耗、环保等等,在国内都居于前列,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先进的水平。另外,宝钢引进的技术、现代化管理方法,经消化、创新,已在全国冶金系统逐步推广。另外,宝钢建设对机电、jiāo通、煤炭等行业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建设宝钢的决策是正确的,党中央、国务院对宝钢建设的领导是qiáng有力的。

  1986年5月18日,陈云以八旬高龄亲自视察了宝钢,除听取宝钢负责人的汇报外,还视察了炼钢厂、原料码头、焦化厂、炼铁厂和初轧厂,亲自看了出焦和出钢。他对我国以较快速度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大型钢铁企业,由衷地表示高兴,特为题词:“埋头实gān,从严要求,jīng益求jīng,不断创新。”

  宝钢问题定案以后,对1978年确定的120项大工程,也就有了调整的具体蓝图,克服了一段时间头绪众多、无处下手的毛病,为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部分 忍rǔ负重谋大局第21节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著名设想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这次调整“如果要说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改掉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的不符合三中全会jīng神的毛病,那就是下决心去掉不切实际的设想,去掉主观主义的高指标,而这正是三中全会的路线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李先念受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委托就调整问题作的讲话指出:这次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坚决地、逐步地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并宣布了调整比例关系的十二条原则和措施,其中包括:近几年多进口一些粮食,以利农民休养生息,调动农民积极性,调整工农业比例关系,安排好城乡人民的生活;将原定1985年钢产量6000万吨指标降为4000万吨,钢铁生产不但不能挤轻工业,还要为轻工业让点路、服点务,同时加快能源。原材料建设;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能源、原材料供应的可能,坚决地、有秩序地关停并转一批企业;坚决缩短基建战线,将全国在建的1700多个大中型项目削减到 1000个以下;各项计划要互相衔接,不留缺口,严格控制引进规模,引进要循序前进,前后衔接,比较大的引进项目要组织各有关部门会审,二亿美元以上的重大引进项目,要报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批。从中可以看出,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意见在这些调整措施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7/2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