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掌柜陈云_熊亮华【完结】(21)

2019-03-10  作者|标签:熊亮华

  第四个困难是,城市的钞票大量向乡村转移,一部分农民手里的钞票很多,投机倒把在发展。

  第五个困难是,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吃的、穿的、用的都不够,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下降很多。

  看清了困难形势,有利于对症下药,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陈云提出,要把10年规划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恢复阶段,后一个阶段是发展阶段。

  恢复阶段的时间,陈云考虑,从1960年算起,大体上要5年。

  陈云提出把10年规划分两个阶段的说法,虽然没有人提出异议,但他提出恢复需要5年时间的意见,有人认为太悲观了,后来又被说成是“右倾保守”,泄了气,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最后实际却表明,陈云的估计惊人地准确。

  在这个讲话中,陈云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如:继续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在保证基本生活资料不涨价的基础上,采取卖高价点心、糖果等措施,回笼货币,制止通货膨胀,打击投机;增供大豆、多造海船增加水产供应等,尽力保证城市人民的最低生活需要;用增加对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的口粮供应、增加化肥和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等办法,把一切可能的力量用于农业增产。

  针对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的问题,陈云要求计划机关把主要注意力,从工业、jiāo通方面,转移到农业增产和制止通货膨胀方面来,并且要在国家计划里得到体现。陈云说,增加农业生产,解决吃、穿问题,保证市场供应,制止通货膨胀,在目前是第一位的问题。年产750万吨钢,2.5亿吨煤,也是重要的,但这是第二位的问题。在不妨碍增加农业生产和制止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能搞到这么多钢和煤,当然很好;如果有所妨碍,搞不到这么多也可以。

  要增加农业生产和制止通货膨胀,只靠国务院的农林办公室和财贸办公室是不行的,主要要靠计委、经委等综合机关,在国家计划中把这些事情摆到头等重要的位置。陈云说,毛主席早就提出,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必须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计划。现在,必须研究我们的计划工作和经济工作,怎样才能切实地体现这个jīng神。

  陈云的这个讲话,把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克服困难的条件和办法作了透彻的阐述,使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都表示完全赞成。刘少奇并请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更充分地讲一讲,让参加国务院会议的全体成员都了解我们的经济情况,了解方针政策。

  第三部分 忍rǔ负重谋大局第16节 提出“分田到户”

  1962年2月26日,国务院各部委党组成员会议在北京召开。陈云将在西楼会议关于经济形势和对策的讲话内容,展开作了进一步阐发。他的讲话不断被全场的热烈掌声打断。陈云越讲越起劲,身上出汗了,就自己脱去上身的毛衣继续讲。

  陈云提出的克服困难的办法,既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空dòng承诺,而是条条实在,着着可靠,既行得通,又便于具体操作。到会的部长、主任等各部门的负责人听了,都抑止不住高兴的心情,jiāo头接耳,议论纷纷,一致认为,困难可以克服,希望就在眼前,所以完全自发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热烈鼓掌。

  西楼会议和国务院各部委党组负责人全体会议后,中央决定恢复中央财经小组,统管经济工作。4月19日,中央作出决定,由陈云担任中央财经小组组长,统管全国财经工作。

  1962年3月7日,中央财经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陈云在会上讲话,对他在西楼会议上提出的办法,进一步具体化,并有所发展。

  陈云此时身体十分虚弱,医生要他长期修养。陈云赴华东休息后,领导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的主要责任,就落在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的身上。陈云也尽力做一些工作。

  中央财经小组根据陈云意见起草《关于调整1962年计划的报告》,建议对耗煤过多的小企业(主要是10万个小高炉)和大部分没有前途的地方建设项目实行“关、停、并、转”,并对关停的企业和建设项目要“拆架子、收摊子”,以便在1961年已经jīng减1000万城市职工的基础上,1962年再减少1000万,回到农村加qiáng农业生产战线,使大减产的农业有力量支持已jīng减的城市职工生活。

  报告起草完毕并经周恩来审查修改后,周恩来叫薛暮桥把草案带到杭州去征求陈云的意见。这时陈云的身体仍很虚弱,每天只能谈2个小时,分3天报告完毕,他完全同意草案所提出的意见,要薛暮桥把他的意见转告总理。

  根据陈云的意见进行部署后,经济调整工作很快就有了成果。1962年工业生产发展速度比上年降低16.6%,产铁量比上年减少476万吨,钢产量减少200多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减少56亿元。陈云建议出售高价糖果、点心,开高价饭馆,后来又出售部分高档的高价商品作为补充,并借此回笼货币,稳定物价。此后三四年间靠出售高价商品共计多回笼货币50亿元,相当于1961年货币发行总额125亿元的40%,为物价稳定创造了条件。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1964年底召开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看准了的事,不避风险也要说。陈云提出为渡过困难需要“分田到户”,却受到了严厉批评和冷遇。

  工业调整有办法了,农业调整也需要想办法。农业生产受“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是最大的,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陈云给予农业问题以极大关注。粮食危机的救急办法只可 应付一时,要走出困境,还是要想办法增加粮食产量。

  前几年粮食减产,到底是什么原因?谁都不敢找“大跃进”的问题,就归因于自然灾害。陈云不同意这种说法。1961年刚重新工作,他就旗帜鲜明地表示:有人说去年因灾减产1200亿斤,我不信。李先念说是500亿斤,我计算顶多360亿斤。我跑了几个省,印象是北方几个省主要是因灾减产,而浙江、江苏、广东则不是,浙江农民就不承认有灾。搞平均主义,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看法肯定会有人抵制。因此,陈云最初考虑较多的,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问题。他认为,发展化工和水利事业,可以对农业增产起很大作用,其中发展化肥是农业增产最快、最重要的一条。年产100万吨化肥,只要10亿元投资,可增产粮食300万吨即60亿斤。同样增产这么多粮食,用开荒的办法,需要投资15亿元开3000万亩土地。

  农业生产遭破坏,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农业生产力实际,在生产关系上冒进,瞎指挥、浮夸风、一平二调、平均主义、高指标高征购、搞公共食堂等等胡作非为的错误,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能不赶快解决。陈云一直认为,搞好粮食生产,首要的是解决政策问题。1961年5月,陈云把这个问题提到了中央。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政策问题不解决,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其他的措施再多,农业生产也上不去。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1/2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