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张梅煊【完结】(4)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梅煊

  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1.3节 翰苑新英气自华

  李鸿章来到京城之初,感叹京城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的繁华气派。对他更有吸引力的,是京城的诸多名士和像他一样来京应举的各地的莘莘学子。

  入都未久,在京担任刑部郎中的父亲便命李鸿章进谒曾国藩。如前所述,他的父亲与曾氏系戊戍科同年。因有这层特殊关系,曾国藩名正言顺地成了李鸿章的老师,对他毕生的发展影响极大。当时齐集京城的各省学子们,无不热衷于jiāo际攀附之道。因慕曾国藩之声名,他们还特别组织了文社,邀请曾国藩担任社长,定期举行活动。大家在一起谈文论道,指点江山。李鸿章在其中结识同好,jiāo游学问,并经常向曾国藩请教诗文。

  李鸿章在父亲的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等皖籍京官,并认识了不少与他后来同榜中第的举人、进士。后来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担任了要职。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北京的李鸿章经常给母亲写信,习称为《禀母》函。在家书里,李鸿章详细地向母亲介绍自己在京城的所见所闻,思想情感。以后多年,李鸿章坚持写《禀母》函。这些信函,蕴含真情真意,真实生动,可谓是李鸿章的一部心路成长史。

  1844 年,李鸿章在乡试中成绩优秀,考中举人,排名 48 位。1845 年,李鸿章参加乙未恩科会试,恰逢曾国藩出任本科会试的同考官。虽然李鸿章这次会试落第未果,但其诗文却博得曾国藩的青睐。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说:“令弟少荃,乙未之际,仆即知其才可大用。”1847 年,李鸿章再次参加会试,被点为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进修)。1850 年,庶吉士散馆(毕业),因为成绩优秀,李鸿章改授翰林院编修。1851 年,李鸿章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

  翰林院是当时清政府储备人才的基地,掌管朝廷制诰和文史修撰。按照清朝的规定,只有翰林出身的大臣,才能当大学士,死后才可以得到谥号。所以,能进入翰林是许多有志于仕途的学子的奋斗目标。

  1846 年,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去世,李文安回家丁忧。1849 年,李文安返回京城做官,父子一同在京城生活了五年。父子二人经常在一起研究学问,结jiāo朋友,一起吟诗作赋,喝酒赏花,不乏惬意。晚清翰林院的职任,使李鸿章有机会读到大量的宫廷藏书,丰富了他的学识。他开始潜心于经史研究,并写《通鉴》一书,书中有他不少心得和见识。

  第二章 词臣典戎làng战疆场

  2.1节 帮办团练的书生

  1851 年冬,洪秀全带领“拜上帝教”会众及广大乡民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声称要建立有福同享、有田同分的“太平天国”。这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犹如一驾所向披靡的巨形战车,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他们就由广西进入两湖地区,进而沿长江顺流而下,并于 1853 年在南京建立了“天国”政权。由此而起,使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势异常浩大的反清làngcháo。刚刚登上龙位一年的咸丰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政治变乱,被骇得不知所措,一筹莫展。他急切希望大臣们能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和对策,替自己解决这一巨大难题。其时,清廷所长期豢养并赖以支持的八旗和绿营,早已失去他们前辈的骁勇与善战,事实上他们的jīng神与意志已然彻底垮掉。他们的生活就是喝点小酒,弄点小钱,有的还热衷于吸食鸦片。对于江南愈演愈烈的战事,他们毫不在意,但求自保。

  艰难局面似乎忽然出现了转机。原来,江南一带一些有钱有势的汉籍乡绅和大地主,唯恐自己的钱财被太平军掠夺,也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势力,于是利用自己在本地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自行组织乡民结为“团练”。一时间,他们协助清兵镇压太平军,成了新兴的反抗太平军的力量。这种力量越来越大,南北众多地方都出现了这种团练。

  1853 年,当咸丰帝皇帝得知湖南溃败,武昌将破,自己的八旗和绿营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的时候,不得不在慌乱中发出一份急切求救的诏文:江南江北在籍官吏,各尽其能,举办团练武装,对抗“逆匪”。同时,清廷任命一大批在籍官僚为督办团练大臣。是年 3 月,太平军大举进入安徽。还是 2 月下旬的一天早晨,李鸿章吃完饭在琉璃厂闲逛,偶遇一位安徽同乡。这位同乡说,我们的省城安庆已陷,抚台蒋文庆大人已然毙命,家乡很快就要被太平军全部占领了。你快找找北京的乡中大官们想想办法吧。于是,李鸿章径直来到了吕贤基的家。

  吕贤基,字鹤田,安徽旌德人,先时任职于翰林院,以编修转御史,旋任工部右侍郎,兼署刑部左侍郎。李鸿章为翰林院编修时,时常为吕氏捉刀为文。一见面,李鸿章就痛陈刚刚得到的全部情况,并建议吕赶快请求清廷迅速发兵救皖。吕贤基随口说道:还是由你来写,我负责上呈就是。

  李鸿章回到翰苑立即写了一个奏折,连夜差人送呈吕贤基。并再三叮嘱吕家的家人,明天早晨一定要jiāo给老爷。第二天,李鸿章又赶到吕家询问情况。出乎意料的是,当时尚不知皖抚蒋文庆已经毙命的咸丰帝,已经诏谕吕贤基从籍,与皖抚蒋文庆等人负责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无奈,只好奏请朝廷让李鸿章和自己一起回籍,说是李熟悉乡情。下朝归来,他对等候他的李鸿章直言说:你让我上奏是害我,皇上让我去安徽帮办团练;我也害你,我上奏请求你和我一同去安徽。不过,说到底,吕贤基之所以选中李鸿章,还是因为他知晓李鸿章有才华,可以助一臂之力。朝廷很快应准吕贤基的请求。未久,李鸿章即跟随吕贤基回到家乡,开始了戎马生涯。

  李鸿章是个书生,原本对团练之类的武事不感兴趣。可是皇命在身,别无选择。回到安徽之后,李鸿章首先面对的是安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官宦之间的倾轧和争斗,让一直在墨香书册和学问堆里浸泡多年的李鸿章有了很多新的体会和教训。更让李鸿章苦恼的是,组织团练指挥战役,这都是些从未曾接触过的新事。虽然古代有不少投笔从戎成为一代名将的先例,但是李鸿章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成为这样一个“以儒生而起家军旅”的典范。

  李鸿章认为,办理团练防剿工作是暂时的,只是迫于大清国的目前局势而已,等到内患消除,国家安定,自己还是要回到京城的庙堂中去的。但是,如果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那么自己能否回到京城将是一个未知数。李鸿章对于目前究竟怎么工作,怎么实施战略计划,心里是一片空白。再则,李鸿章手中一无权、二无兵、三无饷,练究竟如何着手,也是一片茫然。尽管如此,李鸿章心中仍然充满了报效朝廷和保卫家乡的热望。

  2.2节 噫!“翰林变绿林”

  当时安徽政局上有三个重要人物:巡抚李嘉端,帮办团练的兵部侍郎周天爵,还有一个就是吕贤基。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4/2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