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张梅煊【完结】(25)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梅煊

  1897 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访问俄国,向尼古拉二世暗示染胶州湾问题,尼古拉二世表示没有兴趣。是年 11 月,德国的两个传教士在中国被杀,此后又有德国水手被杀,德国终于找到借口,派兵占领了胶州湾。12 月,俄国借口帮助清军抗德,把军舰开进了旅顺和大连。

  李鸿章这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引láng入室”的大错误。最后,清政府只得同意把胶州湾租借给了德国。接着,沙俄更是无耻地提出要租借旅顺、大连。清廷只得同意。随后法国提出要租借广州,这时候的清政府除了同意之外还能如何呢?此后,英国又提出拓展香港。从此,列qiáng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cháo。

  有关这些租界的条约,都是李鸿章去签订的。李鸿章晚年的外jiāo生涯,居然除了耻rǔ就是耻rǔ。想当初,他曾经成功地对洋人使用所谓“痞子手段”;现在对付洋人已经手段全无,无法招架了。

  7.5节 戊戌维新:“臣实是康党”

  就在清政府批准《马关条约》的当天,1895 年 5 月 2 日,广东举人康有为在京城联合十八省举人“公车上书”,坚决反对《马关条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由此,轰轰烈烈的戊戌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李鸿章对于维新运动,抱有同情和支持的态度。甲午战败,李鸿章开始反思,渴望清国qiáng大起来的想法也愈来愈qiáng烈。李鸿章知道日本是通过变法才壮大起来的,他也研究了很多关于西方社会制度的资料。他曾在给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一封信里,明确表示希望中国能够走向“公天下之局”。

  1898 年,光绪帝命令翁同龢、李鸿章、荣禄等总理衙门五大臣约见康有为。李鸿章问起康有为:如果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都撤掉了,那么旧的规章制度是不是也要撤呢?康有为回答说:现在是世界列国并立的时代,而我们现在的法律和官制,都是过去的,中国之所以弱,就在于此。最好都能够撤去,即使一时间不能完全撤去,也应当考虑斟酌修改。

  李鸿章听后,没有说话,事后他对别人说:我不如康有为,废掉过去的旧政策和体制,是我想了几十年也没有做到的,他却可以,我感觉到深深的惭愧。

  6 月 11 日,光绪帝下决心全面变法,荣禄一直阻挠提拔康有为,并向慈禧太后告状。李鸿章得知后,曾经两次透露给康有为,要他小心。后来,听说有人要杀康有为,李鸿章又派人告诉了康有为。他建议康有为“养壮士,住深室,简出游”,以策安全。光绪帝为了保护康有为,让他出京,李鸿章派人送行。李鸿章终于明白了:大清国前途茫茫,只有变法一条路了。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逃到日本。此际,李鸿章刚好被派任两广总督。慈禧下令搜捕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亲戚,刨平他们的祖坟。李鸿章对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满,一直拖着没有办理。李鸿章回复朝廷说:新党在香港定做战袍和勇衣,提出要“勤王”,现在平坟,恐怕为他们找到生事的借口。我看还是缓些时候再办理。后来,他对自己的部下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有一天,慈禧太后拿着厚厚一摞弹劾李鸿章的奏折问李鸿章:现在有人揭发你为康党,你怎么说?李鸿章回答说:臣的确是康党。我认为六部都可以废掉,如果旧的政策能够让中国富qiáng,那么中国早就qiáng大了,还用等到今天?如果说主张变法的都是康党,那么我无可逃避,臣就是康党。慈禧听了李鸿章的话,什么也没有说。

  后来,李鸿章委托伊藤博文等向康有为和梁启超捎去口信,勉励他们要努力学习西学,将来报效国家。有一次,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这次康、梁变法之失败,只因“变法太急,用人不当”。

  第八章 壮士暮年孤独心曲场

  8.1节 无尽的耻rǔ:《辛丑条约》

  1900 年前后,中国北方兴起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他们的口号是“扶清灭洋”。

  列qiáng对此迅速采取了行动。1900 年6月,列qiáng的八国联军首先攻陷了中国北方的海岸门户大沽pào台。3天之后,天津陷落。随后,登陆的联军又以保护使馆为名,向通州进发,而通州距大清帝国的都城北京不足20公里。

  慈禧终于坐不住了,她在 1900 年 6 月 20 日发布了宣战书,还处死了一批不同意宣战的大臣。然后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吏率兵北上,共同消灭洋人。

  这时候的李鸿章在广州。开始时,他对于慈禧的几次召他入京的命令,根本未予理会。李鸿章深知,国家忧患日深,军力积弱日久,“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后来,李鸿章给朝廷发去一封电报,对朝廷“北上勤王”的圣旨的回答竟是如下八字:“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自《马关条约》以后,在清廷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李鸿章被慈禧新重用的荣禄下过几次绊儿。李鸿章对慈禧对待自己的态度有些心寒:危急的时候,她就找到自己;不需要的时候,就想不到甚至排斥自己。

  这时候李鸿章的心境,已经和赋闲在贤良寺时大不相同了。那时候的李鸿章还觉得自己是在为朝廷背黑锅,朝廷是知道自己的好的。后来,他发现自己竟落得个费力不讨好的角色。

  到这时候,李鸿章才算是彻底看透了政治斗争的本质,他并不急于对慈禧的召唤有所表示。李鸿章已经摸透了慈禧太后的脾气,他知道朝廷最后还是要议和,李鸿章已经厌倦了这种“打了就败,败了就赔钱割地,然后再被打”的恶性循环。

  李鸿章真正关心的是,除了自己去打仗和签字之外,还能够做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策略。经过反复思考,李鸿章认为,目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保住东南大局不乱。他联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dòng、闽浙总督许应揆、四川总督奎俊等,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他们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中国的南方也发生动乱,那么乱了敌人的同时,肯定也要乱了自己。

  虽然在以后很长时期内,这些人会被国人痛斥为一群“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但在 1900 年的庚子巨祸中,是他们确保了中国南方半壁江山的稳定。

  朝廷的电报再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李鸿章北上与洋人议和。清廷也摸透了李鸿章的心思,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大清帝国封疆大吏中的最令人称羡的职位——位极权重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最后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1900 年 7 月 17 日,当77岁的李鸿章在广州登船准备北上的时候,南海知县裴景福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国家少受些损失,李鸿章感叹道:“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几年?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就是在这样悲伤的心境中走完了他最后的路程。

  1900 年8月 15 日,大清帝国都城北京沦陷,慈禧态后和光绪帝逃命。9月 29 日,李鸿章到达天津。此时这个年近耄耋的老者心情十分苍凉,看到前来迎接自己的周馥时,居然忍不住落下了伤感的眼泪。李鸿章去了他曾经执政达20多年的直隶总督府,在满目疮痍的天津城中,总督府已是一片废墟。10 月 11 日,李鸿章到达北京。外国联军宣布除了“两个小院落仍属于清国政府管辖”之外,整个京城由各国军队分区占领。那两个小院落一个是李鸿章居住的贤良寺,一个是参加与联军议和谈判的庆亲王的府邸。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5/2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