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张梅煊【完结】(16)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梅煊

  《北京条约》的订立,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坏处,一是把琉球推向了日本。二是让全世界都看到,日本一个小国都可以公然的向中国发动侵略,更说明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他们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政府害怕打仗,愿意以钱来换取和平,以后可以放心大胆的用武力来威胁中国,对中国进行掠夺。这件事情对中国和日本的外jiāo关系具有及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奠定了日本在对中国外jiāo方面日益占据优势的地位。

  经过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李鸿章逐渐看清了日本人的野心,也认识到联合日本对付西方列qiáng的梦已经破灭了。1871年,俄国趁阿古柏侵扰新疆,出兵占领新疆伊犁。1878 年,左宗棠率军清除阿古柏,收回伊犁。保住了西北边疆,保全了中国的领土。这是中华民族在19 世纪唯一取得重大胜利的爱国壮举,在这次战争中左宗棠成了民族英雄。1871年底,清政府派出全权大使崇厚出使俄国,开始与俄国进行收回伊犁的谈判。崇厚对伊犁的形势和情况全然不知,结果签订的条约导致清廷不满。1880 年 1 月,清廷将崇厚定罪为斩监侯。2 月,清政府拒绝承认崇厚签订的条约,准备与俄国重新签约。并令曾纪泽(字劼刚,曾国藩的长子)为驻俄公使办理签约事宜。俄国对中国此举十分不满,指责中国违背国际公法。于是陈兵中俄边境,情势十分紧张。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日本开始加快了吞并琉球的计划。

  1875年日本派兵进驻琉球,命令琉球王尊奉日本明治年号,不许再向中国朝贡。琉球王紧急向清廷求援,清廷首先采取的措施是派人调查此事。负责调查的何如璋对此事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在给朝廷的汇报信上详细分析了日本的险恶用心,指出了放弃琉球的后患。清政府对于琉球并非不放在心上,只是此时正头疼于伊犁事宜。李鸿章总觉得琉球的问题是可以借助列qiáng的gān涉得到解决的小事情。1878年 4 月,日本政府废琉球为县。琉球指望清政府的援助,可是,清政府却没有出兵。8 月 30 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清政府既不愿意放弃琉球,又出于种种顾虑和担忧不敢出兵帮助琉球。李鸿章找到美国前任总统格兰特调停此事,以失败告终。格兰特给李鸿章写信说明此事,最后说:中国应该自qiáng。

  李鸿章看了格兰特的信后感慨万千,大清帝国一日不如一日的灰暗,正如一片浩瀚的海洋拍击着李鸿章的心,这海洋背后隐藏的就是惊涛骇làng。李鸿章心里知道,现在连日本这样的弹丸之国都有疯狂的野心,而他几乎看不到大清国的一线生机,心中无限悲凉。这时李鸿章想到了联合俄国对付日本。日本在琉球岛事件上之所以猖狂,是因为他们利用了中国和俄国的纠纷。如果俄国的问题处理不好,日本必会借机作出更恶劣的举动;俄国问题处理的好,日本会有所收敛。李鸿章决定采取拖延的办法来处理琉球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其他诸多问题的gān扰,清政府已无暇顾及琉球,琉球问题慢慢地不了了之。清政府始终没有承认琉球问题的合法性。但是今天,全世界都知道冲绳县是日本的领土。1882年2月,曾纪泽与俄国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军通商章程》,挽回了崇厚造成的部分损失。

  5.3节 维权华工与勉护国体

  从 19 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很多西方国家从中国沿海口岸掠卖华工到南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各岛充当奴隶。华工在国外受着非人的待遇,饱受了种种苦役和刑罚。1869 年、1871 年,总理衙门分别接到秘鲁华工联名写的求救信和控诉信。李鸿章得知此事后,十分同情在外华工的遭遇。他认为朝廷应该为他们做主,应该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

  1873年,秘鲁代表来中国洽谈通商条约,其真正目的是想把招收和输送劳工合法化。李鸿章认为,秘鲁nüè待华工,必须在解决华工问题之后,才能商议立约问题。他决定趁此机会,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要求秘鲁必须严格遵守中国方面提出的要求。1873年10月,李鸿章开始与秘鲁代表葛尔西耶会谈。双方争论的焦点就是秘鲁是否nüè待华工的问题。秘鲁方面拒不承认。李鸿章拿出秘鲁华工所写的《诉苦公禀》警告葛尔西耶说,必须遣送在秘鲁的十万华工回国,并保证以后不再拐运华工,中国才有可能和秘鲁订约。葛尔西耶听到这番话,十分惊讶,因为他没有想到,一个正在受到侵略的国家,他的官员居然敢于说出这般qiáng硬的话。

  经过李鸿章顽qiáng的jiāo涉,1874年 6 月 16 日,中国和秘鲁达成通商条约《中秘友好通商条约》,并特地签订保护华工的《中秘查办华工专条》。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护侨民的条约。李鸿章要让所有在外的华工都知道,朝廷还没有忘记他们。大清国虽然力量微弱,但是还是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自己的臣民。李鸿章说,海外华侨如果知道朝廷还惦记着远在异国的他们,那么一定会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激起他们效忠中华的正义之心。李鸿章由此想到,华工在外距离中国遥远,朝廷根本无法知晓他们的情况和安危。于是,李鸿章还考虑到如何向海外各国派遣使者。我们再来看看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中的努力。

  1874年,英属印度政府派出一支由伯郎上校率领的队伍从缅甸出发,企图进入中国。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派出翻译官马嘉理接应。1875 年1月,双方汇合。然后,他们没有告知当地官员,进入云南的曼允地区,受到当地景颇族人民的阻拦。2月21日,马嘉理开枪she死居民多人,被愤怒的人们打死。居民还拦住伯郎的队伍,迫使他们回到缅甸境内。这个事件被称为“马嘉理事件”。英国政府借机向清政府提出了派使者向英国道歉,赔偿银两、改进关税、开放口岸等等要求,并派兵驻扎在中缅边境,以示威胁。英国还与俄国公使密谈,一旦爆发战争,要求俄国从伊犁进军,让清政府陷入前有láng后有虎的境地。醇亲王奕主张与英国人决裂开战,而李鸿章的思路是:大清帝国不能再在外jiāo上走过去的老路,即事端一出,动辄开战,战则必败,败则议和,和则割地赔款。威妥玛还提出要将云贵总督岑毓英等人送京查办;如果中国发生了涉及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人可以派人审查等gān涉中国独立司法权的条件。并要求将《天津条约》中皇帝接见公使的条款,付诸实施。此前,一直是总理衙门在和威妥玛进行jiāo涉,办事不利。1876 年 7 月,李鸿章被清廷委派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此事。在李鸿章看来,开放口岸,皇帝接见公使这都是无关大碍的举动。李鸿章认为中国需要扩大对外jiāo往,需要睁眼看世界。但是让地方官员因此受到更多的委屈,则是不能忍受的大事。李鸿章采取联合其他国家政府支持的办法来遏制英国。李鸿章借慈禧太后生日之际,设西餐邀请英、俄、德、美、法等各国公使及海军司令,希望得到各国的支持。各国公使一来不满威妥玛的野心,还想借机博取清政府的好感,于是,纷纷表示不支持将官员送京查办。

  对于马嘉理一案的处理,李鸿章前前后后经过近 10 年的jiāo涉,于 1876 年 9 月 13 日,和英国签订了《烟台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赔偿给英人抚恤款。第二是增开口岸,确立了租界制度。第三是改进关税,进口货品收取半税;在租界,进口商品收取税之后免收厘金;对鸦片实行税厘并收。英国迟迟不批准这一条约。原因是他们不满中国对鸦片的高额税厘的征收,也不满其他国家对于租界内进口商品同样可以免jiāo厘金。一直觊觎更多更大在华利益的英国人事后说:“这个文件既不明智也不实用,毫无意义,是一堆冗言赘语而已。”直到 1885 年,又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鸦片厘税收入的具体数目后,这才得到英国的批准。  李鸿章认为,开放口岸和划定租界,有利于清政府按照条款对外国人进行管理,否则外国人一样会擅举妄动,避免当地人和外国人的冲突。他还认为,禁止鸦片在当时来讲已经不可能,所以对鸦片进行税厘并收,还能增加一部分财政收入。此外,确立中国派驻对外公使的制度,也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李鸿章认为由双方签约而避免了战争是最大的好处。当时有外国人说:面对列qiáng蛮横而qiáng大的威胁,李鸿章依然能谈出一个明显存有抵抗态度的条约,应该被视为一件“值得惊诧”的外jiāo事件。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6/29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