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黄波【完结】(7)

2019-03-10  作者|标签:黄波

  三是多方筹集军饷.曾国藩极力举荐李鸿章援沪,除了单纯的军事和政治目的外,还存在着以上海税收支助湘军的打算.上海自五口通商以后,工商业在外国货物的刺激之下日趋繁荣,海关洋税的收入日渐增多,但仍入不敷出,与所需差距甚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鸿章果断采取了海关厘税分收分用的政策.

  从而使得军饷有专拨之款,更主动而有效地控制了饷源.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淮军的饷需问题,又以大批金钱和物资支助了湘军在西线战场的作战.

  四是在外jiāo上尽力利用洋人势力以为我用.淮军抵沪之初,太平军势力锐不可挡,李秀成的部队包围了上海附近的青浦,进bī虹桥,距上海城仅20公里.

  上海形势一度处于危急之中,李鸿章决定趁太平军尚未立定根基之时,1862年6月中旬亲督淮军"chūn"

  字、"树"字等营分路坚守苦战虹桥、徐家汇等地.

  结果连战皆捷,300余名太平军将士被捕杀.随后,李鸿章率兵进占泗泾,迫使李秀成部太平军退弃广富林军处,松江之围遂解.此战,是李鸿章在没有洋兵协助下驻沪第一场胜仗,不但使清廷在上海的统治秩序得以稳定,而且使李鸿章对于统率新成立的淮军提高了信心,同时也为淮军在洋人面前争得了面子.

  1862年10月,正当曾国藩兵围南京,李秀

  成奉命率所部太平军由苏州回援的关键时候,李鸿章勾结英法侵略军和常胜军会攻嘉定获胜.不久,李鸿章又亲赴前线调集常胜军和淮军各路与太平军激战于四江口处,迫使太平军谭绍光等部再次退回到苏州.

  通过此次战役,淮军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周围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对东线太平军进行瓦解工作.1862年,李鸿章利用早就与太平军败类暗约

  里应外合的徐佩瑗等人密谋策划,蓄意制造太平军内乱. 太平军将领谭绍光发现有异, 逮捕了徐佩瑗,但骆国忠于1863年1月发动叛乱.此时,李秀成

  从天京返回苏州.针对这种情况,李鸿章采取了四处出击战术,一面令骆国忠坚守常熟,一面攻打太仓,于5月攻占太仓.太仓失守后,李秀成部被迫放弃原定"进北攻南"计划,赶回救苏州.1863年6月

  李鸿章决定采取兵分南北中3路," 以剿为堵"、"规取远势, 以剪苏州枝叶, 而后图其根本"的战略.

  这个战略计划在获清政府允准后,各路展开了全面合围苏州的攻势.太平军方面,李秀成从天京赶回苏州制定了兵分4路进攻上海、昆山、常熟、江yīn的主动破敌计划,但由于太平军内部分化,此计划未能付诸实施,太平军陷入消极防御,被动应战境地.

  1863年7月,苏州与杭州的陆路通道被常胜

  军和淮军程学启部切断;9月,江yīn又被淮军李鹤章、刘铭传部攻占.11月下旬,各路淮军与常胜军配合,猛攻苏州娄门,但久攻不下,于是李鸿章策动太平天国纳王郜永宽等于12月发动叛变,杀害了谭绍光及手下兵将数千人,郜永宽等公开投入李鸿章怀抱.然而,当时淮军军心不稳,加之苏州城内尚有10万太平军立誓决一死战,李鸿章背信弃义,把郜永宽等投诚兵将统统杀了.这时,李鸿章因功被清政府赏赐太子少保衔.

  后期太平天国政权失去外围最后一个坚qiáng军事据点苏州后, 使得清军能集中兵力围攻天京. 天王洪秀全错误估量形势,仍决定固守婴城,与清军硬拼到底.1864年5月李鸿章采取主动的战略部署,攻

  占了常州.随后,李鸿章感到太平军败局已定,于是除了把常胜军jīng锐归为己有外,其余的都尽行遣散.

  一切障碍消除后,李鸿章本可以全力以赴会攻天京了,但他害怕因分功而得罪曾国藩,于是仅派遣淮军刘士奇pào队及刘铭传等27营援攻天京,他本人及淮军主力却驻防天京外围一带.1864年7月,天京陷落,

  坚持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李鸿章虽然没有会攻天京,但却对湘军攻陷天京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后清廷"论功行赏"晋封李鸿章为一等毅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至此,李鸿章从一个怀才不遇的儒生,一个手中无兵无权的幕僚,踏着太平天国将士的鲜血最终挤进了清王朝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成为一个令朝野刮目相看的重要人物.

  4、督师山东血腥镇压捻军起义

  太平天国失败后,各地农民的反抗斗争失去了重心,全国革命形势趋向低落,但与太平军联合作战,彼此声援、互相鼓舞的捻军,仍活跃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一带,成为当时反抗清朝统治的主力.1864年12月捻军与太平军遵王赖文光部会合,捻

  军首领张宗禹、 任化邦等共推赖文光为统帅,"誓同生死,万苦不辞". 赖文光按照太平军的兵制、纪律和训练方法,整编了捻军,并把"披霜蹈雪,以其复国于指日"作为奋斗目标.赖文光根据捻军jīng骑善走的特点,创造出一套步骑结合,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术,出奇制胜,击毙了清朝的"剿捻"统帅僧格林沁,打败了曾国藩.但是由于全国革命形势低落,赖文光深感"独立难持,孤立难久". 1866年10月捻军

  分为东西两支: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一支,继续在山东和中原一带坚持斗争,称为东捻军;另一支为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军.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李鸿章走上了剿捻前线.

  1866年12月12日,清政府实授李鸿章为

  钦差大臣,专办"剿"捻事宜,李鸿章成为"剿"捻

  主帅.李鸿章负责"剿"捻全权之后,妥善地解决了粮饷供应问题并灵活地实施了"划河圈地"、"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这是曾国藩所制定的战略方针,李鸿章在实施此方针时,鉴于曾国藩的军事部署防区太广而不能奏效的教训,提出了"扼地兜剿"的战法,即把捻军"蹙之于山深水复之处,弃地以诱其入,然后各省之军合力,从四面围困之".

  当时李鸿章所面临的作战对象主要是东捻军.李鸿章抵徐州后,东捻军会合西捻军,建立了一个以四川为中心的根据地.李鸿章追随东捻军到达湖北,这里地势对捻军骑兵作战十分不利.李鸿章一方面阻东捻军进入川、陕;另一方面又扼东捻军北上通道.同时集结了一支不下10万人的清军,妄图一举将东捻军消灭在鄂东北地区.但此次淮军却受到了沉重打击.

  1868年2月19日,著名的尹隆河战役开始.

  在这次战役中,淮军主力铭军几乎全军覆没,而东捻军却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6月,东捻军放弃入川计划,进入山东半岛,李鸿章获悉后,采取了"倒守运河,进扼胶莱"的作战计划.李鸿章根据刘铭传的建议,修筑长墙于运河之西,扼守胶莱河,企图把捻军bī迫到海边一隅围而歼之.但这次李鸿章又失算了,其胶莱防线最终并未发挥作用.但李鸿章仍坚持原有的扼守运河的战略方针,调遣安徽巡抚英翰手下皖军万余人扼守仰化集,湖北巡抚曾国荃所部湘军扼守靳口至京济闸,张树声等部淮军5000人防守齐河,

  浙军5000人防守六塘河,淮军一部和山东军防守运河中段.这样,东捻军虽经数次突围以图西进,但却没成功.9月,东捻军与清军在宿迁附近的运河边激战,双方都未获胜.此时,东捻军战斗力下降加之内部发生分化,其势力大大削弱.12月,淮军潘鼎新、刘铭传捕杀捻军3万人于寿光、游河一带,并将原太平天国列王徐昌先、首王范汝增等人杀害.不久,赖文光又被杀害于扬州.至此,东捻军被李鸿章所率的湘、淮军血腥镇压下去.这是李鸿章继镇压太平天国之后的又一次"战功 ",被清廷赏加骑都尉世职.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7/2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