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与潜规则/道破天机_净素道人【完结】(134)

2019-03-10  作者|标签:净素道人

  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出现,会议出现了职业分界趋势。会议分子因为职业的不同而参加不同的行业会议,无界别的全社会统一大会越来越少了。与此同时,有些政府部门也在想办法减轻会议负担,出现了无会周、无会旬,把官员从文山会海里解放出来。

  现在,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已经成为社会趋势。在农村,有了村民代表,所以基本不需要开全体村民大会。在城市里,只有当社区居民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开发商及物业公司论理时,才能召集起会议。

  说到底,会议的本质就是解决信息沟通的问题,现在由于媒体和通讯工具的发达,已经部分地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议功能。

  一个开明的社会里,领导是不怕下属成为会议分子的,下属也不担心领导认为自己开会有图谋

  历史上,那些葬身官场的人,有很多是在当会议分子时与别人谋了点什么,被走漏了风声,让领导不高兴了。当年,袁世凯积极资助谭嗣同的维新事业,还经常一起开会论道,后来要到动真格时,谭深夜前往法华寺和他开会商讨拿下太后的事情,两人相谈默契,结果袁转头就把谭告了,让一次可能改变中国政体的改革事业功败垂成。

  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要做大事,就要找人开会切磋,但会议开得很漂亮,往往不能保证结果也漂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一次次被镇压下去,就是与工人内部出了叛徒有很大的关系。

  从古到今,要瓦解一个组织或一股势力,领导们通常的做法是给他们安插进去几个线人,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卧底。如是,大家开了几次会,突然间不知哪里出了故障,措手不及间被领导来了个杀jī给猴看。如此被打击的次数多了,每个人心中恐怕都将高筑“防火墙”,人与人之间好像在演“无间道”。

  一个开明的社会里,领导是不怕下属成为会议分子的,下属也不担心领导认为自己开会有图谋,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吆五喝六参加各种名目的会议,可以在广场上,在船头上,在院子里,在珠穆朗玛峰,在网络上,在楼顶花园里,可以为了一项权益开会,也可以为了选美女开会,可以为了环保开会,也可以为了乡愁开会,可以为集善款开会,也可以为惩邪恶开会。

  一个越让会议公开坦然的社会,肯定是一个自洽功能越健全的社会。如果不依靠自洽而过多地迷信所谓制度维持的话,这个社会生态也许将是残缺不全的。

  会议是官员们公开的jiāo际场合之一。

  会议是一个部门、一个群体决策的主要形式和载体。会议的座位和发言的秩序都非常重要,效果也不大一样。比如发言,如果太早,大家刚进入这个环境,一般说来思想还没有稳定下来,jīng神还没有集中起来,发言的内容听不太进去,效果不会太好;到最后发言时,大家又都疲劳了,效果也不会太好,所以中间偏前一点最理想。

  执政者总是重视文件和会议的。文件和会议是保证权力运行的一个个枢纽;文山会海几乎是官僚们不可或缺、并且激情真正所在的生存方式,即便是空话连篇的会议、即便是没有任何实际效用的会议,也往往得到他们本能的喜欢。道理很简单,只有在这种时候,才会设置主席台和听众席,明确区分等级。。。。。。,qiáng势者的话语才可以通过众多的耳朵,得到qiáng制性的传播扩散。权势者可以沉浸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里,感受到权力正在得到这种语言的滋润、哺育、充实和保护。

  会议尽管千差万别,其实开法不外乎两种:一种开形式,一种开内容。开形式的,不讲究内容;开内容的,不讲究形式。也就是说,形式越热闹的会议,内容越不重要;内容越重要的会议,形式越不热闹。

  "一把手"末位发言与民主决策无关

  不久前,深圳市推行“一把手”末位发言制度,引得媒体好评。

  其实,“一把手”末位发言,只是发言的先后顺序,与民主决策和让副职充分发表意见没有什么联系。

  稍微讲一点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一把手”,在研究决策之类的会议上是不先发言的。尽管绝大多数“一把手”在会上开的是头阵,实际上是会议组织者的角色,真正的发言很自然地留在了最后。最后的好处,一是拍板定案;二是会议总结。这样,会议就会开得很圆满。

  那么,“一把手”末位发言,又是通过一种什么方式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会议中的?主要是通过会前的个别酝酿和无形的发言顺序来实现的。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有四句话,即“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相当多的“一把手”就充分运用了“个别酝酿”这一环节。在会议召开前,“一把手”有了想法,一般都要与重要的副职领导(包括行政“一把手”)先进行酝酿(即沟通),形成初步思路(即端盘子),然后才拿到会上去讨论。党委会发言,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发言的先后顺序,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会随心所欲地无序发言,实际上每个与会人员心里早就放置了一个发言顺序。这个顺序一般是行政“一把手”或重要副职打头阵,其他副职依次发言,然后到其他成员发言,“一把手”都是最后拍板。尽管有不少会议也有突破,但大体上不会太出格。所以,会议中“一把手”的意志主要是通过重要副职的发言来传达的。“一把手”与重要副职“端出的盘子”,有谁会听不明白?

  领导艺术高超的“一把手”就是不发言,甚至不参加会议,也能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会议中去。这就是让得力的副手充分领会自己的意志,然后放手让这位副手去贯彻。副手拿着“尚方宝剑”,还愁会议开不成功?

  “一把手”发言顺序,与民主决策和让副职充分发表意见,没有必然的联系。倘若“一把手”的权力仍然是至高无上的,而决策机制又没有什么变化,那么,无论“一把手”何时发言,或者是不是在会场,参会者都会揣摩“一把手”的心思来发言。那种认为“一把手”末位发言就能促进“民主决策”的想法,真的很幼稚。当然,也有很民主的“一把手”,他将会议当做了民主集中的场所,但是,这主要是“一把手”的民主作风,与发言的顺序扯不上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要尽量弱化“一把手”与下属的人身依附关系。本来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只是分工不同,人格以及其他方面都是平等的。然而,现实中,“一把手”与下属已经是地地道道的“上下级”关系了。“一把手”左右下属的政治前途,没有“一把手”的推荐和首肯,下属就很难得到提拔;假如某位下属不合“一把手”口味,不是被调离,就是被安排在冷门岗位。有几个下属敢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做赌注?淡化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就需要上级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gān部时,充分尊重群众意见,而不是只重视“一把手”意见。二是解决好决策的程序问题,确保决策民主、科学。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34/470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