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红楼时间密码_陈林【完结】(61)

2019-03-10  作者|标签:陈林

  以上这些批语的内容完全符合小说作者曹頫的身份和语气。在已经确证小说作者就是曹頫的情况下,单看这三段眉批就可以断定脂砚斋必定是曹頫的化名,这些批语必定是曹頫所作。已知曹頫生于1706年6月8日,那么在他写下临终绝笔的“甲午年”(1774年),曹頫已经67岁了。

  假定靖藏本的临终日期安排是正确的,则化名“脂砚斋”的曹頫早死了10年,死于甲申年(1764年)八月,那么靖藏本批语的荒谬立即显示出来——既然曹頫在甲申年八月去世之前已经“哭成此书”,完成了现存120回小说的定稿,靖藏本批语中的“畸笏叟”在7年后的辛卯年(1771年)冬日还暗示“迷失稿”中“狱神庙”“遇难成祥、逢凶化吉”的情节,岂不荒谬!

  只有当脂砚斋死于辛卯年3年后的甲午年,“畸笏叟”在“辛卯冬日”撒的谎才可以勉qiáng一辩;可是这样一来,“畸笏叟”在“丁亥夏”造的假就没法收场了。

  总之,无论靖藏本和庚辰本中“畸笏叟”的批语如何造假,在确证了小说作者就是曹頫之后,这些伪造的批语就无法再掩盖其颠倒错乱的真面目,也无法继续欺瞒世人,搅乱红学研究者的视线。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曹頫临终绝笔分段书写方式辨

  上文讨论了甲戌本第一回中独有的三段眉批,确认它们是小说作者曹頫在甲午年的临终绝笔。明确这一点后,我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为什么批语者要在眉批中含蓄地透露谁是小说的真正作者,同时也可以清楚地了解为什么这三段眉批会隔行分段书写。

  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眉批之间,有另外一句眉批,这句批语跟前后两段眉批没有任何内容上的联系,它是对小说正文中甄士隐的姓氏“甄”发议论:

  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

  由于这一句批语的存在,有的红学研究者就误以为上文讨论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眉批是脂砚斋于不同时期先后写成的。但是,如果考虑到“临终绝笔”这个事实,我们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一段眉批并不是写在小说正文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上(尽管这里还有一大片空白位置),而是另起一页,写在曹雪芹五言题诗之上。这说明脂砚斋在临终之前想用第一段和第二段眉批将两个问题一次说完。

  可是在此之前,已经有他自己或者其他人在页眉空白处写下了“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这一句批语。当他写完第一段眉批之后,在这段眉批与前一句批语之间,已经不够位置写下第二段批语了,所以他就在“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一句批语之后空了大约两行的位置,继续写下去。

  第三段批语并非针对正文中的内容进行批注,而是脂砚斋书写临终遗愿,所以他再次隔行另起一段写下去,最后署上“甲午八日泪笔”六个字。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辨

  甲戌本上三段临终绝笔最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第二段眉批“余尝哭芹泪亦待尽”之后紧接着有这样一句:

  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

  其中“意”当为“思”,“余”当为“奈”,“獭”当为“癞”,这些错误一般被认为抄手的笔误。

  这句批语的作者是谁?粗看像是脂砚斋的手笔,细想一下则不对。“石兄”就是化名“脂砚斋”的曹頫,岂有曹頫通过“癞头和尚”去“青埂峰”找自己的道理?从内容和语气来看,这一句话跟前一句“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根本扯不上关系,只有第三段“今而后”才是对“余尝哭芹泪亦待尽”的正常承接。这就是说,“每意觅青埂峰”一句突然出现,打断了脂砚斋没有说完的话。

  不但如此,这句批语的出现,还将三段眉批的作者身份都搞混乱了。畸笏叟在其批语中常用“叹叹”两字,因此“怅怅”两字总让人疑心“每意觅青埂峰”一句就是畸笏叟所作,进而认为第二段和第三段批语整个都是畸笏叟所批。由于自“丁亥夏”就只剩畸笏这枚“朽物”了,所以畸笏在“甲午八日泪笔”看来当然是有道理的。可是从第三段批语的其他文字来看,作者根本不可能是畸笏叟,而是脂砚斋。如果畸笏叟是整个第二段眉批的作者,那么畸笏叟竟然变成“哭成此书”的小说作者了;既然畸笏叟才是小说作者,第一段眉批当然也就变成了畸笏叟的手笔。

  取信胡适重金售假的伪造

  即使我们不知道畸笏叟根本就是一个造假分子,也可以看出“每意觅青埂峰”一句批语的突兀以及它所造成的混乱。这种混乱可以导致三个结论:

  (1)整个三段眉批都是伪造。

  (2)只有“每意觅青埂峰”一句是伪造。

  (3)不论以上哪一种情况,靖藏本“甲申八月泪笔”的所谓“残页”批语毫无疑问就是伪造。

  由于已知曹頫才是小说真正的作者,三段眉批除“每意觅青埂峰”一句外,可以肯定绝不是伪造,而是曹頫的临终绝笔;而“每意觅青埂峰”一句必定是后人伪造。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句伪造的批语呢?首先当然是因为伪造者并不确信脂砚斋才是小说真正的作者。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伪造批语是造假者为了取信于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于1921年在《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一文中提出曹雪芹是小说的真正作者,小说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甲戌本是胡适先生于1927年出“重价”在新月书店买到的。上文已经讨论过,三段眉批均可表明,脂砚斋才是小说真正的作者。既然如此,脂砚斋就是小说中和其他批语者笔下的“石兄”。这个自然而然的合理判断足以推翻胡适先生的理论,而且由于甲戌本是个残本,仅存16回,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胡适先生相信它的价值并且肯出高价买下,那就只好造假,将眉批作者的身份由脂砚斋换成其他人。

  如何来造假呢?笔者现根据造假的逻辑对造假过程作一番合理的推断。第一段眉批并无添字造假的必要,因为批语者脂砚斋的身份特征并不明显。第三段眉批根本不可能造假,因为这明明白白是“脂砚斋”的“泪笔”。但是如前所论,曹頫的临终绝笔是分段书写的,在第二段最后一句“泪亦待尽”和第三段开头“今而后”一句之间,空出了四行的位置;而且对于造假者来说最妙的是,如果单看第二段眉批,并不能确定批语作者是脂砚斋,因此他大大方方地紧接着“泪亦待尽”之后写下了“每意觅青埂峰”一句共三行文字,将批语的作者变成了企图通过癞头和尚寻找“石兄”脂砚斋的匿名人士。

  造出了这一句,前后对比来看,总是显得很突兀和生硬,而且这个匿名人士显然变成了“哭成此书”的小说作者。怎么办?那就只好继续造假,一定要让曹雪芹成为小说的作者,这样才能勉qiáng圆谎。由于第十三回回前有脂砚斋“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一句,造假者不顾“不忍下笔”的含义,在第十三回回后造出了这样一段批语: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1/7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