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红楼时间密码_陈林【完结】(23)

2019-03-10  作者|标签:陈林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丁华东《清代会典和则例的编纂及其制度》一文又论述了会典和则例的关系。该文写道:“除了作为行政宪章的会典以外,在清代,各衙门都还纂辑则例。所谓则例,就是把衙门中经办的事例归纳起来,编选成册,由皇帝批准颁布实施,作为会典的实施细则,使有关官员在办理事务时有所参照遵循。”[8]

  《钦定大清会典•凡例》则是如此描述会典、则例及其相互关系的:

  一、会典以典章会要为义,所载必经久常行之制,兹编于国家大经大法,官司所守,朝野所遵,皆总括纲领,勒为完书。其诸司事例,随时损益。凡颁之纶綍,议自群寮,旧制新裁,与夫微文末义,缕析条分,并详则例。以典为纲,以则为目,庶详略有体。

  会典和则例的性质搞清楚了,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清会典和则例对“朝贺”是如何规定的。《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嘉礼•朝会一》:

  凡元日、长至次日、万寿圣节及遇国家庆典,皇帝御太和殿,群臣上表称贺,则有大朝之仪。在外直省官及四夷属国豫期表贺,至日各率属望阙行礼,与京朝官同。

  月之每旬五日,皇帝御太和殿受朝,则有常朝之仪。

  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朝贺”属于大朝之仪,只有在上述引文所规定的特定日期内才能举行。除夕在非皇帝、皇后等人生日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有“朝贺”。

  再来看看《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六•礼部•朝会三》的规定:

  一元日皇太后宫朝贺 顺治八年题准元日设皇太后仪驾及丹陛大乐,皇帝御礼服,率王公、大臣、侍卫诣皇太后宫行礼。毕,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诣皇太后宫行礼。

  康熙八年,题准元日太皇太后仪驾中和韶乐全设,皇太后仪驾丹陛大乐全设,皇帝御礼服,率王公以下、内大臣、侍卫暨都统、尚书、子以上,咸朝服,先朝于太皇太后宫。毕,次诣皇太后宫,行礼如仪。

  次日,皇后御礼服,率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尚书、子、命妇以上,咸朝服,朝于太皇太后宫。毕,次诣皇太后宫行礼如仪。

  由以上两段引文可以看到,从顺治八年开始,元旦当天,有“命妇”朝贺皇太后的法律规定;从康熙八年开始,命妇朝贺皇太后的日期改在了正月初二,在这一天,命妇不但要朝贺皇太后,而且首先要去朝贺太皇太后。

  这样一来,《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到的两次朝贺,都可以在清代的法律制度上落实了,都可以从清代的根本大法及其实施细则上找到依据。这就是说:按照法律规定,“腊月二十九日”的次日贾母等人进宫朝贺,这个“次日”毫无疑问、千真万确就是“元旦”,这个“朝贺”毫无疑问、千真万确就是去朝贺皇帝;第二天贾母等人又去朝贺,这一天毫无疑问、千真万确就是“正月初二”,这个“朝贺”毫无疑问、千真万确就是去朝贺皇帝的奶奶(如果他奶奶还活着的话)和老妈,同时顺便又给元chūn庆祝了生日。

  既然如此,元chūn真实的生日毫无疑问、千真万确就是“正月初二”。笔者按八字命理对元chūn生日的推断完全正确,历史及法律的定例跟笔者的理论推断构成了完美的相互证明。

  《破译红楼时间密码》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巧妙描写

  第五十三回写到,“除夕”祭祀宗祠后,众人来到贾母正室,“当地火盆内焚着松柏香、百合草”,“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左右设下jiāo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第747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写到的祭祖活动、拜年以及年节饮食,既可以发生在除夕,也可以发生在元旦,按各个朝代和各地风俗的不同而定。

  据张研先生在《清代中后期中国基层社会组织的纵横依赖与相互联系》[9]一文中介绍,清代民间的祭祖分为“家祭”和“祠祭”。“家祭”是在家居之内祭祀祖先。各家厅堂之内一般都设有神仙和近祖(高、曾、祖、祢)神主之位,每逢年节朔望、祖宗忌日生辰,均依时祭祀,仅时常小祭就有花朝、chūn社、端午、荐新、秋社、重阳、送寒衣等。如遇生子、娶妇、进学、作寿,甚至收获、上梁、杀猪等都要祭告祖先,以示不忘祖先的护佑。“祠祭”常礼同“家祭”,只是祭祀场所在祠堂。与祭人员或者是轮值房支,或者是近祖派下的嫡系子孙。祭祀的仪式也势必正规。

  关于祭祀的时间,张文引《桂溪项氏族谱》记载:“每岁元旦先聚于门厅事拜支祖,毕,长者坐于上,幼者各以其昭穆序次向长者而揖,揖已就坐,其昭穆序次如初”,“爵凡三行,长者或申祖训,或加诲导语,乃起率幼者往拜他门”,“明日乃诣祠堂祀始祖,不复会饮,人与喜饼二元”,“chūn秋二社,各祭于其支祠,唯冬至乃合享” [10]。对比小说第五十三回的描写,可以看出贾府在祭祖当天的活动与项氏族谱的记载颇有相似之处。

  宋兆麟、李露露在所著的《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之《chūn节》一章中写道:

  民国《平谷县志•岁时》:“正月元旦,初起,灶前先具香烛,谓之接灶。明燎陈盘案,拜天地,礼百神,祀先祖。堂中烧避瘟丹,放起火、响pào为乐。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亲朋jiāo贺,旬日乃止。”雍正《常山县志》卷四:“元旦拜祖先遗像或牌位.谓之‘拜真’。”同治《宜huáng县志》卷八:“元旦,子孙必至祠拜祖,孩提均至,按丁给煎饼。”[11]

  贾母等人在祠祭当天饮“屠苏酒”,而这“屠苏酒”自魏晋以来是在正月初一才饮的。据《荆楚岁时记》载,元旦当天,“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12]

  赵丕杰著《中国古代礼俗》写道:

  唐宋时期,正月初一还要饮屠苏酒,认为可以祛除邪气,镇压百鬼。陆游《除夜雪》诗曾记其事:“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传说屠苏就是草庵,从前有个人住在草庵里,每年除夕送给同乡一贴药,让他们用口袋装了泡在井里,到正月初一从井里打水,兑到酒樽里,合家共饮,可以不患瘟疫。后人得到了这种药方,但不知送药人的姓名,只好称这种药酒为屠苏酒(见唐韩谔《岁华纪丽》注)。[13]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有一条眉批对小说作者隐瞒真实朝代年纪的艺术手法作了一段比喻式的点评: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14]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3/7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