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走向战国/开战中国_周梅森/梦回汉唐【完结】(66)

2019-03-10  作者|标签:周梅森 梦回汉唐

  薛皓简感慨地说:“隋炀帝为征高丽亡了国,唐太宗打高丽差点没回来,平庸的唐高宗登基没几年却不费chuī灰之力平了高丽。打仗不能总讲究堂堂正正!”停了一下又说:“你的任务就是从空中摧毁爪哇岛的民生工业,再配合二pào和潜艇部队截断它与外界的海空运输线。让饥饿成为我们的盟军!”

  沈剑飞心领神会地回答:“是!”

  9月11日,张安涛抵达缅北前线的,接管了部队指挥权。他发现印军开始缓慢地集结部队,准备发动一次新攻势。这时候印军兵力约四万八千人,得到三百多辆坦克和装甲车的支援。这一地区的jiāo通,主要依靠从印度利多穿越缅甸新平洋直到密支那的公路,要经过野人山中的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地形极为复杂。这里崇山峻岭、飞崖叠峰、森林蔽日、河流纵横。机械化部队既难以机动展开,又不能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后勤补给更是十分艰难。解放军第六十五集团军克服重重困难,已在新平洋集结了两个坦克团,一个机械化团,一个防空团、五个pào兵营和三个空突营,并储藏了十几万吨的作战物资。

  印军在拥有三倍于解放军的兵力优势的引诱下,企图包围并歼灭新平洋以西的这总共只有一个师的解放军部队。它的作战计划规定,用一支qiáng大的部队绕到守军左翼,夺占亲敦江渡口,从新平洋背后实施攻击。

  仔细分析侦察得到的情报,张安涛识破了印军的企图,看着印度军队的装备表,他甚至怀疑印度是否是在打一场二十一世纪的战争。第十四、二十和四十二数字化空突集团军只用四天时间就完成四千多公里的行军,已到达密支那以西地区。张安涛决心不让主力休整,趁印军还不知道这个消息,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印军对可能遭受中国空突部队的直升机的进攻倒还是有些准备,他们从美国军队的经验中发现普通的主动寻的的防空导弹对付中国武装直升机基本无效,解放军驾驶员凭借直升机出色的机动性和雷达或红外gān扰便可轻易躲过大多是一锤子买卖的导弹攻击。显然印度军队知道不可能指望他们的工程师发明出更高级的主动寻的的防空导弹,便转而求其次,利用速度慢一些的“地面雷达指引萨姆导弹”方式来代替,着实让解放军第六十五集团军的那三个空突营吃了一些亏。已同装备高技术武器的美军作战一年的解放军,一下还真习惯印军的战术。空突营和空军马上用反辐she号弹对付印军的几个防御严密的萨姆导弹阵地,但是印军很快就找到了如何对付反辐she号弹的办法。通过改变发she程序──这倒是他们的工程师唯一可取的地方,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可以先不开机,当后方印度境内的雷达告知有敌机临近后,导弹操纵员才将雷达从加温状态迅速转换到发she状态,发she导弹后立刻恢复加温状态。这一切只在短短的几秒种内完成,解放军飞机往往捕捉不到目标。解放军又获严令,不得攻击印度境内的一草一木,对那些大型雷达除了gān扰只能咽口水。所幸的是第六十五集团军信息战营已搞清楚这些导弹的各种指令编码信号。

  9月13日晚10点,几架解放军空军的J─11F在高空水平投弹,空袭印军的萨姆导弹阵地。正当印军防空部队全神贯注地对空she击并躲闪从天而降的炸弹时时,一些很像收音机的东西悄悄落到阵地上。此后,阵地上的印度导弹部队接连发she了几百枚导弹却无一命中,萨姆导弹变得不听指挥了。

  原来那是J─11F空投的投掷式gān扰机。这些gān扰机一着地就会自动弹出2米长的天线,并向空中正在飞行的萨姆导弹发出假指令。假指令是根据信息战营以前所测得的萨姆导弹的几种指令编码信号:上偏、下偏、左偏、右偏及引爆等随机选定的,如发出右偏指令使导弹向右偏,发出引爆指令则使导弹提前爆炸……

  消除了印军的导弹威胁,解放军缅甸集群的两千五百多架武装直升机蜂拥而来,不到天亮便把在胡康谷地这近五万人的克钦自由军一扫而光。对不能进军雅加达已憋了一肚子鸟气的解放军战士,生怕印军──有些头脑简单的解放军战士因为上级下发的命令中,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军队的简称都是印军,还认为他们都是一国的呢──利用黑夜从山林中四散奔逃,下手很重,在战争中第一次出现打死的敌人比打伤的多,打伤的又比没受伤多的状况。

  印度总理辛格简直认为他的国防部长在说谎,近五万人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被解放军消灭,难倒他们都是些木头兵吗?国防部长费了半天口舌终于使辛格相信这是事实。战后印军参谋部的总结不得不承认:“迄今为止,我们不了解中国已将其数字化空中突击部队装备到何种程度,但是这次战役已向我们证明中国数字化空中突击部队在火力和机动力方面远比我军优越。后勤方面也是引人注目的。”印度人尤其对于中国军队一天近千公里的行军和向距离铁路终点站达五百多公里的山区战场空运并储存作战物资的能力感到十分惊讶。

  这一出乎意料的事态发展使印度政府暂停对中国的挑衅,不得不坐下来和中国商讨如何减少边境地区双方军力的问题。面对英美的关切,脸黑得看不出脸红的印度外长却振振有词:“好歹我们还向中国人开了枪,可日本人呢?……”

  9月11日晚9点,在马都拉岛集中营岳麓生送走了最后一批人质,带着一丝遗憾,下令撤回。贺学甫上校令“蓝天”突击队的警戒组在登机前,把几百枚烈性定时炸弹安放在战俘营的楼房及损毁的直升机和装甲车的舱内。当全部飞机腾空而起时,地面传来一连串的爆炸声。

  与此同时,解放军加里曼丹集群的战斗原则相当简单,只有一个字“追”。9月12日中午,岳麓生回到设在南加里曼丹省会马辰市的司令部没多久,第十三数字化空突集团军先遣队指挥官孟如虎大校来电请示:“有一股马来西亚溃兵逃入汶莱,我们被汶莱的部队挡住,是否入境作战?”

  岳麓生刚要下令,卢政委马上拦住道:“前指的计划是看我国和汶莱的谈判结果行事,双方驻新加坡大使已开始接触,我看等一等无伤大局。”

  岳麓生反问道:“汶莱是否是联军的一分子?”

  “是。”

  “谈判还没结果?”

  “对。”

  “那就给我打!”岳麓生一挥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还没谈成。即使谈成了,我也要学唐朝的李靖打突厥!我不想在我们的防区留下隐患。”

  汶莱中国古代称之为渤泥。中国与汶莱的来往则可以上溯一千多年,根据中国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六世纪渤泥国就遣使朝贡,远早于伊斯兰教传入汶莱。伊斯兰教染绿了汶莱后,在宋朝太平兴国二年,汶莱苏丹也开始遣使来朝,进贡龙脑、象牙、檀香等物,其后朝贡不绝。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大明成祖皇帝永乐六年,苏丹麻那惹加那乃全家出动,他率同妃子、弟、妹、世子和陪臣来到南京,进贡龙脑、鹤顶、玳瑁、犀角、金银宝器等诸般物事。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6/147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