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_陈冠中【完结】(2)

2019-03-10  作者|标签:陈冠中

  【故事簡介】

  老陳是一個在香港出生,曾來台灣就學,後赴紐約工作,中年以後居住北京的作家。隨著與一個生長背景複雜、出走後又輾轉回到北京生活的方草地,和一個狀似失心瘋、天天上網找人吵架、和政府站在對立面的老陳舊愛小希(韋希紅)二個舊識,在二○一三年的新中國不期而遇後,當老陳身邊的所有友人,都沉浸在一片「嗨賴賴」(hi- lite- lite)、自我感覺良好的「幸福感」之中時,老陳、方草地、小希三人如何尋找「中國的盛世之謎」?

  消失的一個月?!是怎樣的陰謀,讓這個月的人民記憶全部被抹除?

  「一個失眠的國家領導人」被迫道出黨國如何製造真正的「盛世真相」?

  讓人民面對極端的恐懼,渴求國家機器的保護,便真的能諦造「盛世」嗎?

  真正的盛世,到底隱藏了多少欺騙、壓迫與謊言!

  《盛世》是一部勇於挑戰中國禁忌話題,且預言「未來新中國」的寓言小說。二○一三年的中國進入「盛世」期後令人嘆爲觀止:全民喜氣洋洋,自由信教,家bào和自殺率劇降……,全國一片太平盛世。小說機鋒處處的描寫,揭櫫中國崛起的遷異萬象,而中國在冷戰終結的二十餘年後的二○一三年,逐步邁入「盛世」之態勢,以經濟崛起頂替了軍事強權的主導。《盛世》為讀者預見了二0一三年中國諸多蛻變的曖昧性,以及對於文學、歷史、政治、經濟、言論自由、宗教信仰等事件的揭露與嘲諷。

  當所有預言家急迫諭示世人,「二○一二」年世界即將面臨毀滅之際,作家陳冠中的寓言小說卻弔詭的反其道預言--「二○一三」年將是中國「盛世」的到來!

  【情豆书坊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情豆书坊https://www.qd9.net/】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系。

  第一部

  一

  不久的将来

  第一个久违的人

  一个月不见了。我是说,一整月不见了、消失了、找不到了。照常理,一月后是二月,二月后是三月,三月后是四月。现在,一后就是三,二后就是四,跳了一个月,你明白我的意思。

  我对方草地说,算了,别去找,犯不着,人生苦短,好好过日子吧。

  我再有本事,也改变不了方草地。不过说实在的,如果真的要找,方草地是适当的人选。他一生中,大概也有过很多个月是消失的、找不到的,或存在等于不存在的。他的经历像一串碎片,无法组织成故事。他总是在奇怪的时间出现在奇怪的地点,或人间蒸发多年后,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永劫重生般冒出来。这样的人,说不定能办些不合时宜的事,譬如去找回失踪的一个月。

  是这样的,本来我也没注意到有一整个月不见了,就算别人这样说,我也不会轻易相信。我每天读报,上新闻网站,晚上看央视、凤凰台,平常往来都是有识之士。我没觉得有什么大事走漏眼。我相信自己,我的见识,我的理智,我的独立判断。

  今年正月初八下午我从幸福二村家出来,例行公事的打算散步到盈科中心的星巴克,迎面有个跑步客突然停在我面前,气喘吁吁的说:“陈老师,陈老师!一个月不见了!到今天两年了”。

  那人戴着顶不醒目的棒球帽,我认不出来。

  “方草地,方草地……”他说两遍,把帽子摘下,露出秃顶,脑后吊着用橡皮筋绑起来的小马尾。

  我认出来:“哟,老方!你怎么也管我叫起老师了?”

  他还是说那句,煞有介事:“一个月不见了!陈老师,陈老师,您说怎么办、怎么办?”

  我说:“我们不只一个月没见了吧”。

  方说:“不止,不止。陈老师,陈老师,一个月不见了,您是知道的吧!太恐怖了!我们该怎么办?”

  跟方草地说话是有点累,我想起来了。“你什么时候回北京的?”

  他打了个喷嚏。我给他一张名片:“别凉到。天凉,别乱跑了。我们再约,上面有我手机和电邮地址”。

  他戴上帽子,拿了名片,说:“我配合您,配合您,我们一起找”。

  我看着他往东直门外使馆区方向跑去,才意识到他不是在做有氧慢跑运动,而是赶着去某个地方。

  第二个久违的人

  过了几天,我去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的二楼,参加《读书》杂志的新chūn茶聚。这是一年一度的活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就间断的去了几次,而自从2004年搬到北京后,我大概隔年去露个脸,跟老一辈的编辑、作者瞎聊几句,算是让文化界知道我仍在。至于年轻编辑、作者就算了,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觉得有必要认识我。

  那天,气氛和以前不一样,大伙都特别亢奋。最近一两年我也察觉到自己常常莫明的亢奋,但那天大伙的亢奋仍让我有点诧异。三联、《读书》的编辑、作者在思想上可能都有激情的一面,但是在社jiāo上难得表现出亢奋。那天,大家都像喝了几两二锅头,嗨嗨的。

  《读书》的创刊老人庄子仲已经很久不曾露脸,竟也坐着轮椅出席了,他看上去红光满面,如枯木回chūn。但是围着他转的人太多,我没过去打招呼。另外,三联、《读书》历任所有的一把手、党委书记,总经理,正副主编,只要活着的都来了,那真是个不大不少的奇迹,以我跟三联、《读书》的人jiāo往这么多年,从没看过这种盛况,太令人惊喜了。我对人性向来犬儒,不觉得哪个机构内部是完全和谐的,尤其是大陆机构,特别是国营企业,包括国营的文化单位。

  那天,我认识的编辑、作者都过度热情的跟我打招呼,但待我想跟他们继续说些什么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忙着跟别人亢奋去了。这种遭遇其实很普通,在茶聚、酒会常见,尤其当你不是角儿的时候。那天三番四次受转移掉后,我调整心态,其实也就是回到这么多年来自己最熟悉的心态,一个不投入的旁观者的心态。我得承认,我看到的仍让我觉得感动:这么多不同取向的著名知识界jīng英如此和谐的共聚一堂,脸上都挂着真诚的愉悦,甚至集体亢奋,现在一定是个名副其实的太平盛世了。

  我心情极好,但脑中有个奇怪的念头让我觉得我该离场。我从聚会出来,打算顺便逛逛书店。我先在二楼随便看看艺术书,再到一楼体会一下最新的畅销书、商业书、旅游书。那天书店挤满人。书还有这么多人看,真好!我想起书香社会四个字。我从一楼的楼梯下到地下层,梯阶两侧坐满了专注看书的年轻人、学生,几乎把路都堵住了,好像叫大家不要去地下层。我满心欢喜、小小翼翼的走下去,这是我每次到三联书店的主要目的地,即逛地下层占很大空间的文史哲政治人文学术书区。我一向认为这类书能够在这个城市有这么慷慨而具尊严的展示,是北京值得居住的理由之一,一个看文史哲和政治书的城市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城市。

  那天,地下层比较冷清,应该说,是特别冷清。奇怪的是,到了地下层,我也没有了细逛的心情,只想把要找的书找到就算。要找什么书,却一时记不起来。我朝地下层里面走,心想可能看到书就会想起自己在找什么。我过了哲学区,转往政治区、历史区,这时候突然胸口有点郁闷。是地下层空气不好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4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