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评传_邢兆良【完结】(2)

2019-03-10  作者|标签:邢兆良

  《墨子评传》作者:邢兆良【完结】

  内容简介

  该丛书从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

  作者简介

  邢兆良 1949年6月生,上海市人。毕业于厦门大学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现在上海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任教。长于中国文化与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关系的研究,已发表论文十余篇。

  【情豆书坊将分享完结好看的小说以及现在文学书籍等,找好看的小说就来情豆书坊https://www.qd9.net/】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做任何负责,版权归原文作者!如侵权,请邮件联系。

  导 读

  本书系统地考察、分析、论述了墨子的生平活动、学术思想和历史影响,并且从时代的经济政治结构、科学技术水平、思想文化环境诸方面,探讨、论证了墨子思想体系产生、发展及其衰亡的主要原因;对墨子思想体系的整个结构,对墨学研究中一些聚讼未决的问题,作者在博采众议的同时,依据墨子本义和时代背景的实证材料,较为客观地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论证,使墨子的科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认识论和逻辑学得以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思想形态。

  第一章 西周官学与诸子私学的冲突

  一、文化冲突的社会基础

  墨子是chūn秋战国之际一位重要的思想家。chūn秋战国之际是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期间,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更,社会思想也随之激dàng。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的巨变集中体现为西周官学与诸子思cháo的文化冲突。只有认识了这次文化冲突的社会基础和基本内容,对处于其间的重要思想家——墨子的思想,才能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得到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以老子、孔子、墨子为起端的诸子思cháo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术下私人的文化现象的真实的含义应是:随着经济制度的变化,西周政治统治的衰落,新的社会阶层的崛起,一统的西周官学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一种代表新的物质生产方式、新的社会阶级利益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诸子思cháo不可避免地兴起、高涨。他们的言论和思想,真实反映了chūn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动态: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商业金钱làngcháo的冲击,科技的发展,士阶层的崛起。同时,他们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构画了一幅幅自己所理想的社会前景,提出了种种施政方略,并通过不同的政治实践力图影响各国统治者。要准确地理解西周官学与诸子思cháo之间文化冲突的本质和意义,首先必须分析一下文化冲突的社会基础。

  (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

  chūn秋以来,物质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chūn秋战国之际,很多变化已被社会普遍承认,有的甚至用法律形式固定qiáng化。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使新兴的社会阶层如地主、小农、个体工匠、商人、士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反映他们经济利益、政治要求的思想、理论也就成为社会之必需。

  首先是田制的变化。周灭殷商之后建立起来的宗法式分封的政治结构,是一种小族征服、统治大族比较有效的政治统治方式。这种宗法式分封的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土地的领主制。土地的分封是按照领主的不同等级进行的。对西周土地分封的方式,自孟子以来,儒家各派有不同的解释。他们根据现存的残迹,文献的记载或讹传,主观的理想化,术数的附会,所构画的西周土地分封的图案都存有两个缺陷。一是经今文学家整齐划一的分封规格,这在地形相当复杂,测量手段不很准确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不可行的。二是经古文学家以术数结构为先验图式,以天子王畿为中心,五等九服,五百里圈式的封国图案,这在现实的地理环境中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儒学各派关于西周封国封地的图案虽近于虚谬,但封国封地的西周分封却是一个历史事实,《诗经》、《书经》、《左传》等典籍都有不少记载。如《诗经。大雅》记载:“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其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这大致说明了西周封国封地的一般情况:由周天子封筑封地的疆界,封主一宗及私属的士农工商人员去封地建国。在封国内,君主就是领主,“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各封国大小领主再按照同样的土地分配模式,按宗族等级分配土地。这种等级分配模式的最低一层,就是分配给农民。农田如何分配?井田制的分配方式是否存在?通过对文献记载的分析,其中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计口授田,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二是封国内领主土地的定期重新分配。这种定期的重新分配是指直接分配给农民的这一层分配。农民换土易居进行耕作,使肥瘠各匀,财均力平。三是以助耕公田为主的农役地租(包括兵役)是领主和农民之间基本的剥削联系。以后田制的变化主要是针对这三点。田制的变化必然导致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最后导致周王朝宗法式分封的政治结构的瓦解。这点孟子早已看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bào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这种封建领主的土地占有、分配形式,本身孕育着其衰灭的必然性。对各封国来说,由于它们的土地不是定期重新分配的,因此,土地的多少,土质的肥瘠,劳力的众寡qiáng弱,水源的多少,可垦地可能的大小等自然条件差别的客观存在,科技发展对农具、水利、耕作方法的改革在各封国存在的差距,这些因素使各封国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上(食、兵)的差距明显加大。

  彼此之间由于经济利益而发生的政治斗争,进而导致为争夺土地、财富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韩非子首先从经济原因解释了当时的政治斗争,“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 据《chūn秋》所记的242 年间,侵61,伐212 ,战23,围44,入27,袭1 ,结果灭者30,取者16,迁者10.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chūn秋之中,拭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对各封国内的大小领主来说,由于私田的出现和增多,超过公田,私门富庶,公室贫弱。鉴于这种状况,公室只得承认私田合法,对私田一律课税,增加公室收入。这危及到私室的经济利益,促使它们谋反,瓜分公室。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过了32年,季氏、叔孙氏、孟氏“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季氏尽征之,叔孙氏臣其子弟,孟氏取其半焉”;再隔25年,又“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放公。” “皆尽征之”的现象说明,新兴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取代领主土地占有分配制已成为一种时代cháo流。对耕种土地的农民来说,定期jiāo换土地的方式,使他们对保持土地肥力不感兴趣。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2/8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