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传_龚济民+方仁念【完结】(62)

2019-03-10  作者|标签:龚济民+方仁念

  亢节婷婷上千荷,污泥不染意婆娑。

  万千险境都经过,方信人间乐事多。

  元弟给四姐麟贞画的是梅花两枝,并配以芭蕉叶,沫若在跋中说:“余见此则思及父母,盖梅花寓有祝寿意也。”由此又忆及儿时因与五哥翊新偷盗芭蕉花为母亲治病而备受父母笞楚的事,不禁感叹“而今父衰母逝,橙坞大哥亦早归道山”。

  至于婚后第五天就开始独守空房的张琼华,此时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二十多年来,她一直把自己生活中的最大不幸深深地埋在心底里,从没有表现出任何哀怨。她孝敬公婆,操劳家务,赢得了全家人的尊重和信赖,公公、婆婆把她当作亲生女儿看待,无论走到哪里,婆婆都要把她带在身边。丈夫的照片始终端正地挂在自己房间正中,结婚时的家具一件件擦拭得光亮照人,她还把他幼年时代读过的书籍、用过的文具、所写的作业本和诗文手稿、取得的毕业证书以及后来陆续寄回家的书信,全都珍藏着。沫若对她尽管没有爱情,然而充满感激之情。家人早就告诉过他,母亲临终前曾留下遗言:“他日八儿归来,必善视吾张氏媳,毋令失所。”①因此,现在他当着父亲的面,对张琼华一躬到地。②他在给兄弟姐妹以及小辈们题画留诗的同时,也给琼华写了两首,并逗趣地说:“你如果往后没钱用,可以拿它去卖几十个大洋。”③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雷霆轰炸后,睡起意谦冲。

  庭草摇风绿,墀花映日红。

  江山无限好,戎马万夫雄。

  国运升恒际,清明在此躬。

  民国廿六年九月赴昆山访辞修,遇敌机

  轰炸,在明远室中小卧片时后作此,距今一

  年将半,望清新之意无问今昔。书付琼华。

  --------

  ①《祭母文》,见《德音录》。

  ②据笔者1984年10月23日访问郭宗瑨(郭沫若的侄子)谈话记录。

  ③huáng高彬、唐明中:《新文化运动的珍贵史料》,《沫水》1982年第4期。

  另一首为七律《铁佛披金色相huáng》,在短跋中亦有“书付琼华”的字样。①这次沫若没有在家久留,为了及早返回重庆,三月十日就告别了父亲,首途乐山,在城里小住两日,以拜会亲朋和地方官府。先去行政专员公署,专员不在,秘书坐在那里懒洋洋地摆出一副似搭理非搭理的架势。沫若暗自高兴,“行客拜坐客”本系例行繁文缛节,他就是希望“坐客”不在才好,可以省掉许多事。于是留下了一张名片: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郭沫若

  四川乐山

  --------

  ①原件均藏乐山文管所。

  本意无非表示他已来过,哪知秘书接过名片一看,象触了电似的,一下子从长足竹椅上弹了起来,点头哈腰完全换了一副嘴脸,奴声奴气地说:“啊!厅长!专员是有事才出去的,不知几时回来。厅长住在哪里,请告诉我,回来我向他说,好去拜望。”沫若淡淡地回了一句:“还没有住定。”便转身走了。

  沫若真正想拜见的是自己的业师、原乐山高等小学堂的帅平均先生。跨进县立中学教员院帅先生的寝室,沫若亲切地叫了一声“先生”,随即趋步向前欲跪拜,帅先生赶快扶住,连声说:“使不得,使不得。”让他在身旁坐下。面对三十年不见的老师,沫若热情祝颂他健康长寿,先生则频频称贺学生的成就。当话题转到经学上来之后,帅先生列举了自己读过的沫若所写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极为赞许;沫若半躬着身子,恭敬地表示:“我在经学方面,所以能够有那样一点成就,完全是得自先生的教诲和赐予。”先生听后乐呵呵地笑了起来,笑得是那样慈祥,笑得是那样甜蜜。

  从帅先生处出来,沫若信步重访乌尤寺。登上乌尤山绝顶的尔雅台,临江远眺,感事怀人,不由得勾起对老友朱德的思念之情,遂成七律一首:

  依旧危台压紫云,青衣江上水殷殷。

  归来我独怀三楚,叱咤谁当冠九军?

  龙战玄huáng弥野血,jī鸣风雨际天闻。

  会师鸭绿期何日,翘首嵩高苦忆君。①

  --------

  ①《汐集·登尔雅台怀人》

  听说郭沫若荣归故里,乐山各界人士均欲集会欢迎,并纷纷请他演讲。最大的一次会是在嘉州公园中山堂前的广场上举行的,沫若妙趣横生地从追溯往事谈到抗日斗争形势,说:“父老兄弟姐妹们,朋友们,同学们!沫若今天和大家见面讲演的地方,是我幼年被学校‘斥退’的地方,”他用手指着中山堂前的一根柱子,“也许,这根柱头就是挂我‘斥退’牌的柱头,……”群众报以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他列举大量事实,说明“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道理,并引导大家展望家乡前景:“铜河百万匹马力的水力,到时候必定供发电之用,铜河流域的天然森林,也必将化为一望无际的烟囱……”场内鸦雀无声,场外还不断有人群往里涌。为了容纳更多的听众,会议主持人征得沫若应允,临时将会场移到了乐山最大的广场——月咡塘。

  三月十二日,沫若仍乘水上飞机返抵重庆。不到四足月,父亲病逝的噩耗飞来,便偕立群怀抱刚生下三个月的汉英,于七月十一日星夜回家奔丧。由于沫若的声名和业绩,“内则上而国府主席,党军领袖,下而小学儿童,厮役士卒,外则如敌国日本反战同盟之代表,……莫不表示深切之哀悼”①。唁电、唁函如雪片,挽联、奠幛挂满郭家厅堂,是对死者的悼念,也是对生者的赞誉。毛泽东、秦邦宪、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邓颖超等人合送的挽联为: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德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

  ①《家祭文》,见《德音录》。

  《新华日报》送的长联,更集中表达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愿:

  北伐扫军阀残余,抗战驱法西寇盗,令郎训政赞戎机,动员千百万士民,戮力同心,共襄伟业;

  眉山为灵气所寄,铜河有秀色可餐,大德耆年参化育,享受八十六寒暑,国祥人瑞,群仰高风。①

  --------

  ①以上挽联均见《德音录》。

  正在苏联治病的周恩来,也送来了挽联。诸多联语传佳话,抗日救国心连心,这次治丧活动,无意间倒促进了家乡人民抗日救亡热情的高涨,这是沫若求之不得的。

  旧社会里治丧不易守丧更难。七月中下旬之jiāo,铜河洪水猛涨,沙湾全镇均被浸淹,街中公路浑如大河,波làng翻涌水声汩汩,郭家全宅泡于水中。沫若与五哥通宵未眠,一再为父亲的灵榇垫砖加高,以防水袭。八月间又遇敌机轰炸乐山,殃及沙湾,本来就很繁忙的丧事,又增添了许多麻烦。

  由于父亲要到十一月间才能安葬,沫若对三厅的工作放心不下,便于九月初单独奔赴重庆。临行前元弟拉着他的手,依依不舍地叮嘱他早日回来,沫若默默顿首,两人以诗惜别,但愿他们这一对“少时忧戚最相关”的弟兄,能“各倾余力学双班”②。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2/118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