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公务员版)_张宏杰【完结】(15)

2019-03-10  作者|标签:张宏杰

  他的计划是从自己做起,浸润周围,培养出一批正人君子,占据要津,通过这些人逐渐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他在给胡林翼的信上说:“默察天下大局,万难挽回,待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因此曾国藩在做官的同时,还花了大量时间jīng力用来育人,对自己的属下亲信进行道德学问方面的培养,用心之深,用力之勤,在中国历史上无人可比。

  三

  曾国藩晚年的秘书赵烈文说过一句话:

  (曾国藩)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

  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平定洪杨永载史册,然而他的一生,与农民军作战所花费jīng力不过十分之三四,而与官场作战所花费的jīng力却是十分之五六。

  这话说得沉痛而又深刻。这是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惨烈代价。

  许多方正之士被中国社会的“特色”磨得一事无成。曾国藩却没有被挫折打垮,他在与世界的一次次冲突中斩关夺隘,终于伸缩如意,本领大长。

  曾国藩回顾平生几次大堑,认为挫折是他最大的助力。他说:

  吃此四堑,无地自容,故近虽忝窃大名,而不敢自诩为有本领,不敢自以为是。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

  总结生平,曾国藩多次说挫折是他长进的动力,因此鼓励他弟弟在挫折之际咬紧牙关,不屈不挠,化被动为主动,以扩展心胸、增长本领:

  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rǔ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荼然自馁也。

  当此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jīng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二章 从一介凡庸“脱胎换骨”成栋梁之材

  第一节 三十岁以前是庸人

  一

  曾国藩的老家是湖南省湘乡县大界白杨坪,地处离县城一百三十里的群山之中,虽山清水秀,风景不恶,但jiāo通不便,消息闭塞。曾国藩在诗中说这里“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二〇〇八年四月,我去探访这个地方,发现它到现在似乎也不怎么需要与外界打jiāo道,班车次数极少。我从韶山出发,居然辗转颠簸了整整一天,换了五次车(包括摩的),才到达这里。在晚清时代,这里的闭塞程度更可想而知。在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之前,几百年间,这里连个秀才也没出过。不但“无以学业发明者”,也没有出现过大富大贵之族,可以说是一处被世界所遗忘的角落。

  传统时代,农民们想要摆脱面朝huáng土背朝天的困窘生活,几乎只有供子弟读书一途。曾国藩祖父曾玉屏中年之后的全部期望就是子孙们靠读书走出这片天地。他不惜血本,供长子曾麟书读书,“穷年磨砺,期于有成”。然而,曾麟书资质实在太差,虽然在父亲的严厉督责下,兀日穷年,攻读不懈,却连考了十七次秀才都失败了。

  作为长孙,曾国藩身上背负着上两代的希望。然而曾家的遗传似乎确实不高明,曾国藩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也是榜榜落第,接连七次都名落孙山(曾国藩的四个弟弟也没有一个读书成功)。曾家已经习惯了考试失败后的沮丧气氛,他们几乎要认命了。然而,二十三岁那年,曾国藩的命运之路突然峰回路转。这一年他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又五年之后的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老曾家一下子老母jī变凤凰,成了方圆几十里的第一大户。

  虽然跃过了龙门,但此时的曾国藩整个眼眶里只装得下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从气质到观念,与其他庸鄙的乡下读书人并无本质不同。在白杨坪这个小天地里成长起的曾国藩全部jīng力都用在八股文上,朝夕过往不过是些鄙儒,其中甚至还有“损友”。进京为官以前,曾国藩耳目所听闻的,不过是鼓chuī变迹发家的地方戏;头脑中所想的,不过是当官发财,给家里争口气。好友刘蓉说他当时“锐意功名”,他自己也说当时最大的心事不过是“急于科举”。在道光二十三年的一封家书中他说:“余少时天分不甚低,厥后日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

  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因为人毕竟是被环境决定的。

  二

  道光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曾国藩结束在家“把戏”,抵达北京,开始了漫长的官宦生涯。

  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许多缺点。

  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曾国藩天生乐于jiāo往,喜欢热闹,诙谐幽默。在北京头两年,他用于社jiāo的时间太多,每天都要“四出征逐”,走东家串西家,酒食宴饮,穷侃雄谈,下棋听戏。虽然他给自己订了自修课程表,但执行得并不好,认真读书的时间太少,有时间读书心也静不下来。

  道光二十年六月,曾国藩在日记中说,四月份“留馆”之后,他“本要用功”,但“日日玩憩,不觉过了四十余天”。他总结自己四十多天内,除了给家里写过几封信,给人作了一首寿文之外,“余皆怠忽,因循过日,故日日无可记录”。

  因此,他在日记中给自己立了日课,每天都要早起,写大字一百,温习经书,阅读史籍,还要写诗作文。

  但这个日课并没有严格执行,虽然比以前用功了些,但他还是经常“宴起”,喝酒,聊天,下棋,出门拜客。比如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日记载,早饭后,张书斋、曾心斋两位朋友先后到他家来聊天。送走他们后,他写了十行字,又出门“拜客数家”。然后又赴宴,与七个朋友一起饮酒吃饭。饭后又去小珊家,一直聊到深更半夜才回家。这一天所有的“成绩”就是十行字。

  翻开日记,责备自己“宴起”、“无恒”、“太爱出门”的记载到处都是。

  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虽然资质并不特别优异,但曾国藩在湖南乡下朋友圈里总算出类拔萃,并且少年科第,所以一度顾盼自雄。在离家到京服官之际,他那位识字不多却深有识人之明的老祖父送给他这样的临别赠言:“尔的才是好的,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5/74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