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_贾志刚【完结】(69)

2019-03-10  作者|标签:贾志刚

  无违,不是不要违背父亲的意志,而是不要违背周礼。如果出个选择题给孔子,在父亲的意志和周礼之间如果相对立,遵从哪一个?孔子大致会说宁可违背父亲的遗愿,也不能违背周礼。

  其实,孔子之意不在孝,而在礼。

  【现实解说】如今没有周礼让我们去“无违”了,怎样算是孝敬父母呢?没有准则,靠良心吧。父母在世的时候,关心父母照顾父母。父母去世了,每年清明祭祀他们,怀念他们。

  14.5(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解析】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父亲身体不好的时候来向孔子问孝,孔子当然这样回答他。

  孟家和孔子的关系一向是比较好的,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孟懿子和南宫敬叔的父亲孟献子在生前叮嘱两个儿子向孔子学礼,另一个是南宫敬叔是孔子的学生以及侄女婿。

  父母老了,就要特别关心他们的身体了。这时候身体抵抗力差,任何小病都不要马虎。有的时候父母不舒服,怕麻烦子女而不说,子女就要多问多观察了。

  【现实解说】色难?色真的很难吗?如今流行认gān爹gān女儿,gān爹是奔驰宝马北京开会,gān女儿LV爱玛仕齐B小短裙,色难吗?gān女儿怎么孝敬gān爹呢?日后再说。

  14.6(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解析】子游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大概孔子对子游的要求比较高,讲解也更深入一些。

  大致,这是师徒俩在讨论某个人的时候,子游认为这人已经达到了孝,可是老师认为还要深究这个人的内心。不过由这段话也能够看出,当时社会在孝敬父母这个方面也并不太好。

  【现实解说】对父母,不简单地要奉养,还应该从内心去尊敬。人老了容易犯糊涂,容易倔,如果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就不要同他们争执。即便有的时候必须争执,也应该采取柔和的办法。

  14.7(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对老师的)孝,孔子说:“关键是态度。有了事情,弟子替老师去做;有了酒饭,弟子让老师先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解析】仅从内容看,这一段和上一段完全一样,就是说无论是孝敬父母还是老师,内心的敬意才是最重要的。

  人老了,都容易多疑。孔子晚年,总是怀疑弟子们对他不够尊敬,特别是冉有为首的成功人士,因此时时要qiáng调大家对自己的态度。

  【现实解说】在孝这个方面,态度比金钱更重要。人老了,对吃喝的要求都不高了,很担心是不是成了子女的累赘,因此特别在意子女的态度。人老了容易犯糊涂,有时候唠唠叨叨,这时候子女应该有耐心,不要给父母脸色看。

  14.8(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解析】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对父母要讲究态度,特别是父母年老之后。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要与父母争执。即便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能放一放的就放一放,没必要一定与父母争出个结果来。

  【现实解说】总之,别qiáng求。

  14.9(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解析】可以想象,在对弟子们说完前半句之后,孔子很后悔,为什么?因为那么多弟子跟着他周游列国,岂不是都是不孝之子?那么多在他这求学的外地甚至外国学生,是不是都该卷铺盖回家?所以,孔子赶紧接了下半句“游必有方”。哈哈,孔子很机警。

  孔子讲漏了嘴,关键的关键还是自己没有当儿子的体会。

  后来有句话叫做“好男儿志在四方”,基本上就是在批判孔子这句话了。

  【现实解说】西方文化是不讲究这一点的,加上如今jiāo通通讯发达,孔子说的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不算是个问题了。至于游必有方,除了流làng之外,当然都是有方的。不过,无论走多远,时常给父母报个平安也是应该的。

  14.10(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解析】孔子讲孝,东一锤子西一榔头,信马由缰,随心所欲。

  【现实解说】看似小事,其实不小,经常给父母一个惊喜,他们会很开心的。譬如父母生日的时候煮一碗面,事虽小,父母很在意你的心意。

  第十五部分 论诗

  鲁哀公七年(前488年),孔子六十四岁,晚秋的时候,孔子决定修编《诗》,首席助手就是子夏。

  诗,夏、商就有,到了周朝则更加繁荣。最早,王室专门有官员负责收集各地的诗。所以,周朝的诗不仅多,而且分类清晰。到了孔子这个时代,有记载的诗已经有三千多篇。但是,这三千多篇诗鱼龙混杂,质量不一,并且对于一般人来说太过庞杂。

  事实上,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人删编过诗。而孔子也准备对这三千多篇诗进行删编。当然,按照自己的标准,怎样删编呢?《史记》中有记载。

  按《史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古诗三千多篇,孔子按照合不合于礼义的标准,再去掉那些重复的作品,最终jīng选出三百零五篇,这就是后来的《诗经》。基本上,这些诗从周朝的老祖宗开始一直到chūn秋时期,还包含了一些商代的诗。风、雅、颂三个部分的第一首都很有讲究,风的第一首是《关雎》,小雅的第一首是《鹿鸣》,大雅的第一首是《文王》,颂的第一首是《清庙》。

  为什么这几首诗要排在首位呢?“关雎”讲的是婚姻之礼,《鹿鸣》讲的是君臣之礼,《文王》讲的是事天之礼,《清庙》讲的是祭祖之礼。所以说,孔子选定的每一首诗,各有各的理由。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9/10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