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_贾志刚【完结】(67)

2019-03-10  作者|标签:贾志刚

  现在有一种病叫做焦虑症,进一步发展就是jīng神病。

  13.19(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仁者没有忧虑,知者没有困惑,勇者没有畏惧。”

  【解析】孔子总是对弟子们说:言多必失。同样的话,不要再说第二遍。遗憾的是,孔子自己没有做到,这样的话又说了一次。更加遗憾的是,果然出事了。

  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孔子的这段话是不正确的,并且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论语》中就能找到驳斥这段话的根据来。

  孔子说了:“我非生而知之。”后来韩愈在《师说》就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者不惑,只能说对他已经了解的知识不惑,对于他所不了解的知识,怎么能不惑呢?

  孔子又说了:“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不是忧吗?后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还就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仁者怎么能无忧呢?仁者无忧,是对自己无忧,对父母、对朋友、对家庭、对国家,怎么能无忧呢?

  勇者不惧。什么是勇者?子路是勇者吗?不是,用孔子的话说,子路只是“好勇者”,卖弄勇敢的人。孔子怎样定义勇者呢?孔子说了:“bào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才是勇者。所以,怎么能说勇者不惧呢?

  孔老师,言多必失啊。

  【现实解说】每个人都有忧有惧有困惑,但是要懂得破解,不要在忧惧和困惑中停留太长时间。

  13.20(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流传后世),有言论流传下来的人不一定有德。仁者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

  【解析】这一段解说,还是李零先生的最好。

  鲁国的叔孙豹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一次,叔孙豹出访晋国,晋国上卿(相当于宰相)士匄迎接,问叔孙豹:“古人有句话叫做‘死而不朽’,什么意思?”士匄没等叔孙豹回答,自己就说了:“我们家,在虞以前就是陶唐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周朝是唐、杜两氏,现在晋国最qiáng大,我们又在晋国是士氏,我们这个家族是不是不朽?”

  叔孙豹说:“以我听说的,好像不是你说的这些。你这叫世禄,世代做官而已,而不是不朽。鲁国从前有个大夫叫做臧文仲,他死之后,他的话还能世代流传,这才是不朽。我听说啊,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其次是留下言论。能做到这些,历经多长时间都不会被废弃,这才是不朽。至于您刚才说的,也就是保留了祖上的姓氏,守住了宗庙,使祖先能够得到祭祀,这样的家族,每个国家都有。并不是官越大,钱越多,就能不朽。”《左传》原文是这样的: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里,“有德者必有言”完整地说应该是“有德者必有立言”。不朽分三等:立德立功立言,第一等的立德同时拥有第三等的立言,所以,上古的圣人都有言论流传下来,这就是“有德者必有言”。而某些统治者qiáng迫老百姓背诵自己的言论,想要不朽,这就是“有言者不必有德”。

  同样的逻辑,孔子常说仁知勇,也分成了三等,于是第一等的仁者拥有第三等的勇也就顺理成章了。既然仁已经成为了jīng神,对仁的追求就成为了一种理想。仁者就是有理想的人,有理想的人通常是无畏无惧的。所以,“仁者必有勇”是正确的。

  说来说去,孔子还是在给仁下定义,描述仁的特征,把仁赋予更多的内涵。

  【现实解说】仁者有勇,但是不一定有知,如果这样,仁者就很容易有勇无谋了。所以,有勇无谋的除了可能是傻瓜之外,还有可能是仁者。

  13.21(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解析】上帝说:要有人。于是便有了人。孔子说:我要仁,于是仁就来了。心中有仁,就是仁;心中有爱,就是爱;心中有佛,就是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说来说去,仁成了禅。

  围绕着仁,孔子作了很多阐述。在“仁”这个问题上,一开始是指某种行为,后来是指某种想法,后来就成了jīng神。这个时候孔子虽然还在说仁,实际上“仁”已经成了“道”。

  最终,孔子不讲仁讲道了,也就从儒家成了道家。

  【现实解说】对一个东西qiáng调得太多,或者太依赖,最终就是把它jīng神化、神秘化了。造神运动,往往就是这么开始的。

  13.22(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孔子说:“喜欢bào力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bī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解析】这一段李零先生的《丧家狗》解说得很好,不妨照抄过来。“好勇疾贫”,讲的是穷人不安其贫,积怨太深。“好勇”是bào力倾向,“疾贫”是恨自己太穷。苦大仇深,诉诸bào力,当然会出乱子。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人而不仁”,主要是讲富人活着统治阶层不仁,不拿穷人当人,为富不仁。穷人恨富人或者统治阶层,再自然不过,但恨得太深,就会出乱子。穷人困苦无告,好勇不行,恨自己穷不行,恨富人富统治阶层特权也不行,这些都会造成乱,那该怎么办?孔子没说,李零先生替他说了:忍着吧。

  自从逐渐把屁股从儒家挪到道家之后,孔子开始逐步认同老子的愚民政策,逐渐认为老百姓是愚蠢的。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前是怨恨统治者不识货,现在则是认为老百姓没头脑。

  【现实解说】不要恨自己穷,不要恨贪官污吏,稳定压倒一切。

  13.23(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解析】孔子口中的小人,并非后来所说的小人。什么是小人?一种是指所有士以下阶层,另一种是指没地位没学识的人。总之,小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孔子开办农民工学校的时候,招收了很多小人做学生。而到了晚年,身份地位不同了,已经不需要小人的学费了。事实上,孔子到了晚年已经完全不屑于去教小人了。

  由儒及道再加上老年痴呆伴随的心胸狭隘,使得孔子在晚年说了很多令人诟病的话。

  【现实解说】人老了,说话更要注意。一辈子说名言警句,老了老了晚节不保,岂不是很亏?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7/10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