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_贾志刚【完结】(63)

2019-03-10  作者|标签:贾志刚

  【现实解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很有意思,就是说不要去太在意生死和富贵,只要努力了,该是自己的跑不掉,不该是自己的也抢不来。有这样的心态,在这个时代就能活得自然一点,自尊一点,自由一点。

  申枨

  12.38(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qiáng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qiáng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qiáng呢?”

  【解析】孔子为人谦恭,说话很是注意不得罪人。从前,孔子很少用这样的全面否定的说法,记忆中只有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用来抨击统治者的。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这样说?因为人老了,容易偏执抱怨,孔子也不例外。

  孔子认为,无欲则刚。只要有欲望,就有可能被引诱,就有可能失去原则和志向。至于申枨,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孔子的弟子申党,字周。

  【现实解说】无欲则刚,有欲则容易受骗。如今骗子横行,利用什么骗人呢?性欲和物欲。

  第十三部分 论仁

  孔子学说中,仁是一个重要概念。千百年来,我们讲仁爱讲仁德讲仁政,但是究竟什么是仁?从来没有人说清楚过。所以,所谓的仁爱仁德仁政等等,都不过是忽悠。

  什么是仁?仁不是爱也不是德,更不是舍己为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最初,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处世之道,一种怎样受人欢迎的与人相处的办法。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情商。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学问不同、见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仁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仁没有统一的答案。

  所以,仁并不高尚,而是理智。仁的目的是让人适应社会,而仁者就是适应社会者。

  所以,孔子回答学生们有关仁的问题,多半就是针对这个学生的弱点,告诉他要改正什么,然后就能与人和善相处,就能适应这个社会,这就是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逐步为“仁”增加了更多的内涵,“仁”的地位逐步抬升,“仁”的作用逐步夸大。渐渐地,“仁”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进而神化以及神秘化,成为包治百病的良方。这个时候,“仁”俨然在“礼”之上了,成为一种虚无的需要修炼的东西。

  当“仁”虚化掉之后,就逐渐接近于“道”。最终,孔子发现“道”比“仁”更牛,于是孔子开始讲道,并逐渐用“道”取代了“仁”。这标志着孔子在晚年已经成为了道家。

  只不过由于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讲“仁”,仅仅在去世前一段时间讲“道”,因此后世淡化了孔子的道家归宿,也刻意忽略了孔子以“道”替代“仁”的事实,而进一步发扬孔子的“仁”,因此,“仁”成为孔子的标签。

  在这一篇,可以清晰地看到“仁”是怎样由人到神的。

  13.1(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jiāo朋友。”

  【解析】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卫国之后,子贡来提这个问题。孔子很高兴,说你要gān什么事情,必须先学习好相关的知识。你要当官呢,先要好好学习诗书礼乐。为什么孔子这样说?因为子贡学习不努力,孔子认为他的知识不够。

  之后又说去给卿大夫打工,看上去这句话有点跑题,实际上非常重要。从前,孔子的思想是学习知识要给国君打工,他很不喜欢弟子们去给卿大夫打工,认为这不是为国效力。可是现实残酷,国君都成了摆设,而且自己周游列国都找不到给国君打工的活,弟子们要生活要前途,不给卿大夫打工实在不行了。所以,这里孔子提出来可以给卿大夫打工,但是要是贤的卿大夫。

  这应该是孔子第一次开口鼓励弟子们去给卿大夫打工,之后弟子们才纷纷去作家臣。子贡的原意倒不是想去做家臣,但是得到老师这样的回答,也算是给师兄弟们办了点实事。

  什么是仁?这里,孔子的答案是:找份好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名言,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要朝哪个方向发展,就要先把这个圈子混熟,结识圈子的领袖,与圈子里的实力派结jiāo。

  13.2(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qiáng加给别人。”

  【解析】乍一看,这段话没有问仁。实际上,终身可行的,就是仁。那么,什么是恕?按《说文》:恕,仁也。按《声类》:以心度物曰恕。按《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

  这样说来,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位一体。

  从恕的结构来说,恕者,如心也。也就是说,恕就是将心比心。

  子贡学习不太努力,老师讲太多道理也记不住,所以gān脆来个懒办法,朝老师要jīng华本。孔子给的答案果然很简练,就是一个字,随后还给解释。孔子行走江湖多年,什么都比较看得开,因此认为一个人生活中最好的心态应该是“恕”。为什么要qiáng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因为子贡喜欢卖弄,总想把自己的想法qiáng加于别人。孔子就曾经讽刺他卖弄以及多嘴,所以这个时候再次指出来。

  这应该是子贡离开学校之前向孔子请教,而孔子对他的忠告令他受益匪浅,因此一生对孔子都很崇敬。

  什么是仁?孔子这里给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这句话是孔子思想的jīng髓,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这个社会就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不用讲那些不着边际的道理,只要人人记住这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非常实用。譬如你不喜欢被人大声骚扰,你在公共场所就不要大声说话;你有急事坐地铁,可是电动扶梯左右都站了人,你没法向上走,于是你就明白应该站在右边,左边腾出来给赶时间的人走;你希望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就应该给别人说话的自由;你看见狗屎在路边,你会骂狗的主人太缺德,那么你就不要让你的狗在路边拉屎。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维,社会文明就已经很高了。

  13.3(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63/10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