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_易中天【完结】(129)

2019-03-10  作者|标签:易中天

  主持人:那样就可以,他只是说服装不是很得体。

  易:整个氛围不对,然后你就会引起很多的误读。

  主持人:那什么样的误读呢?

  易:哎呀,真是拷问,不说了吧。

  主持人:那我们现场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观众: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没感觉这很可笑,后来在这儿的时候,刚听您讲,然后还把这个特地提溜出来,就感觉……

  易:怪怪的。

  观众:就是感觉本来不算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怎么好像在这儿解释了半天似的。

  易:现场大家觉得刚才这种,是该给易老师加分的吗?加分,加分的举手。

  观众:应该加分。

  主持人:那您刚才觉得这个为什么加分呢?

  观众:因为我觉得要说明一个问题,要解释一个名词,语言上解释不了的情况下,就可以加动作嘛,让我们一看就明白了了,这有什么不好呢?

  主持人:您认可这样对您的评价吗?

  易:观众对我的评价,对于我来说不存在认可不认可的问题。

  主持人:受用不受用吧?

  易:受用。

  主持人:受用就好,受用就好。

  易:因为一个节目播出来以后,所有的观众都有权力品头论足,说三道四,这是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主持人:刚才我们一直听到的都是对您比较正面的,观众当中,包括“易中天吧”中飞出来的板砖,唰,向您飞过来的,这样的话来得多吗?

  易:没统计。

  主持人:一般是通过什么渠道呢?是给您打个电话,通过其他的媒体形式说出来?

  易:有各种形式,有打电话的,有写信的,有向记者发表谈话的,也有在网上发帖子的。

  主持人:会说您斯文扫地吗?

  易:斯文扫地倒没有。

  主持人:那是说什么呢?

  易:误人子弟是有的,误人子弟啊,信口开河啊,胡说八道啊,满嘴跑火车啊。

  主持人:一般是来自于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呢,还是来自于您的同事,来自于您的同道、同行?

  易:什么人都有,比方说有一位老先生,好像是研究科学技术的,他还给我画了一张气象图,以证明诸葛亮借东风是很科学的,这个我就没办法解释,因为诸葛亮借东风这个事是子虚乌有的,这是史无记载的,它不是一个事实,你画多少图也不能说明问题啊。

  主持人:在沙尘bào的北京我们宁愿相信借东风是有可能的。

  易:这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是发帖子,我就不知道他是什么身份。

  主持人:有没有这种相反的意见对您有所触动?

  易:你说的触动什么意思?

  主持人:就是您觉得我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我自己,或者我是不是真有点误人子弟,或者我真应该更严谨一点,像您所说的,在录三国人物的时候,您觉得一些无法确实的历史事件您都先不要谈。

  易:这个意义上的触动没有,但是有提醒,提醒的意义是有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很多热心的观众指出了节目当中比方说属于口误,或者是看走眼了、念错了字、说错了出处这类的情况我能够改的马上就改,非常感谢他们的批评。还有一些,虽然他们意见我不一定接受,但是我觉得他们也有他们的角度,也有他们的考虑,他们也有他们的道理,能够兼顾的兼顾一下。至于学术观点不同,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所谓了。

  主持人:讲《汉代风云人物》您觉得游刃有余吗?

  易:没有哪个节目是游刃有余的,只能是呕心沥血。

  主持人:那请您做一下您的呕心沥血的名词解释,您为了一集《汉代风云人物》,您为一集三国,大概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易:一集大概需要五天的准备时间,讲一集案头工作要做五天。

  主持人:那案头工作都包括?

  易:案头工作包括看书、思考、结构、写成文字,我每一集是把全文写出来。

  主持人:那大概一集,比如像《汉代风云人物》文字量大概是多少?

  易:七八千,七千到八千。什么都不能gān。

  主持人:就是为了这电视上所呈现的不到一小时的节目。

  易:因为我所有的书虽然以前都读过,这次得重读,要确实。而且你知道我们所使用的书,像《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它都是叫做纪传体的史书,它的特点就是同一个事件它的记录可能分散到好多人的传里面,那么你在谈这一个事件的时候必须把相关所有的人的传都要看一遍;然后如果对这个传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你要把相关不同的解释都找来,然后你把这个事情弄清楚了以后你才能选一个主题,写成一个六千五百到七千字的文稿;这个文稿做完了以后还没有完,我必须把它转换为电视语言,就是这里面有几个转换。

  主持人:您做完了以后,您理解的电视语言跟您的文稿语言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易:电视它是一种节目,所谓电视语言曾经有人总结出,怎么说呢,叫做“易中天式”的谈话方式。

  主持人:已经把电视语言已经是冒号,“易中天式”的。

  易:对对,这个也是我做谈话节目做出来的,当主持人提问的时候,你必须立即把你的结论性的、jīng彩的东西先抛出来,然后再解释。那么作为一档电视节目,你必须保证它的开头是吸引人的,一下子能把观众抓住。

  主持人:你已经说你已经是直接地抓住了电视节目的规律。

  易:然后你还要层层设置悬念,因为《百家讲坛》一共43分钟,43分钟你一个人在那儿唠唠叨叨讲会引起收视疲劳的,这个时候你要把握观众的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你要抛出问题,或者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有好听的故事,或者要有包袱。

  主持人:那么做完这个《汉代风云人物》之后再做三国,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还是您需要考虑我是不是要做三国?有过这种考虑吗?因为我看您的作品中对《水浒》的研究也有。

  易:你又刺探“国家机密”了。

  主持人:这怎么叫刺探“国家机密”呢?

  易:这是《百家讲坛》他们策划的!

  主持人:噢,他们策划的。我发现您的演讲当中或者您的授课当中,很多是对那时候的历史人物在某一历史瞬间的他的真实的心理反映,您有很多的揣度,您依据的是什么?

  易:两个依据,第一个是史书上的有关记载,有些记载是有细节的,再一个就是对人性的掌握,因为人性是永恒的,古时候的是人,我们今天的人也是人,我们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完全可以揣摩古人的心理。

  主持人:您看我对您的第一印象是来自于我看您的《品人录》里对于曹操的评价。

  易:可爱的jian雄。

  主持人:对,像您可能对曹操有一份偏爱。

  易:不是,我其实是希望把三国人物一碗水端平,都是以一种客观的、公平的、尽可能真实的这么一种态度去看他。但是我反省一下自己,可能会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当我在讲到某一个人物的时候,我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以便我们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在讲到某一个人物的时候自己就变成他了。所以当我讲完这个人物的时候我会出来,但是在那一刻,在那一刻可能会和这个人物合二而一了。而我刚开始前面是以曹操为线索的,一不小心人家就说我是可爱的jian雄,但是实际上我将来讲到别的人物的时候可能也会出现这种问题。这是一个学文学的人来讲历史可能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我小心一点就是了。当然有些人我是不会变成他的,比方说董卓我肯定不会变的。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9/14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