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_马伯庸/汗青【完结】(122)

2019-03-10  作者|标签:马伯庸 汗青

  二月二十二日,秀吉下达了总动员令。于是除了加藤清正、小西行长以外,陆续赶赴朝鲜战场的还有小早川秀秋(代替已隐居的养父小早川隆景)、黑田长政、锅岛直茂、毛利秀元(代替了已患病的养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岛津义弘、蜂须贺家政等西国大名。日军的入朝总兵力约十二万人,要少于壬辰之战的十五万人。

  就是这十二万人,秀吉也没法一下子凑出来,必须得分批次前往朝鲜。岛津军团在五月一日才正式驻屯加德岛;小早川秀秋军团一直拖到五月二十二日才从大阪出发,抵达釜山已是七月十七日;毛利秀元、宇喜多秀家两个大军团合计有四万人,到了七月二十七日才开始渡海。跟壬辰战争跨海时一气呵成的锐气相比,这次派兵的效率简直就是山羊拉屎——稀稀拉拉。

  截止到丁酉年六月,日军的部队配置在西生浦(加藤部)、釜山(小早川秀秋、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部)、加德城(岛津部)、安骨浦(毛利吉成部)、竹岛城(锅岛父子)和熊川城(小西部),日军主力鏖集于沿海列岛。

  从这两次出征兵力的数量差异和动员效率,很容易便能推想出日本已是力不从心,自身经济很难再支撑一场大规模跨海战争——何况他们要面对的,是实力百倍于日本的大明。除了那个自大狂秀吉以外,从东国霸主德川家康到丰臣家心腹石田三成,没人看好战争的前景。

  秀吉也知道东国和近畿大名的不满,所以这一次没有劳动他们,主力部队完全由丰臣嫡系和毛利、岛津两系部队组成。

  这一次出征阵容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岛津家。岛津家在壬辰之战中隶属于第四军毛利吉成,毛利吉成这次不知道为什么没来,岛津家一万三千人成为一支独立作战兵团,由家主岛津义弘统率。这个小小的人事变化,后来却成为了决定丁酉再乱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个容后再说。

  总之日军这一次的袭来,看似气势汹汹,实则中气不足,虚得很。他们登陆之后只死死咬住一个字:拖。一定要拖到主力登陆,千万不能让日军聚齐之前,被明军和朝军率先进攻,各个击破。

  对于日军的再度袭来,朝鲜人这次反应倒是很快,加藤清正一登陆,附近的守军便连滚带爬地跑回汉城去汇报。

  经过那场几乎亡国的战争以后,朝鲜君臣对日本和朝鲜军事实力也有了足够清醒判断,知道朝鲜兵根本靠不住,大明在朝鲜半岛的那点儿驻军也不够使,还得指望大明像上次一样发大军前来才行。为此,朝鲜采取了一个方略,拖。一定要拖到明军入朝,千万不能让日军先发起攻击,再演一次从汉城逃亡的悲惨经历。

  于是李昖半点犹豫都没有,立刻派遣使者前往辽东和北京求救。在庆尚道,朝鲜人花了四年时间修了数道防御工事,希望能够层层阻截日军,迟滞他们的进攻速度——朝鲜人着实是被上次小西与加藤的大bào走给吓怕了。

  与此同时,他还请僧兵之祖休静大师的继承人惟政前往西生浦,跟加藤清正谈判,能拖日本人一阵算一阵。

  惟政作为第二代“八道僧兵总管”,在壬辰战争中也浴血奋战过,根本不怵加藤清正。两人在西生浦见了面,各说各的话,加藤说朝鲜人没诚意,惟政说日本人没道义,谁也说服不了谁。说到最后,加藤也不想正经谈了,随口问惟政朝鲜国有什么宝贝。惟政回答说有啊,就是将军您的脑袋,您舍给我算啦……

  而大明此时在gān什么呢?

  就像前头我们说的那样,大明那时候还没从沈惟敬的“国际玩笑”中回过神来,正忙着捋清“封贡”背后到底有多少猫腻。一直到朝鲜人的陈奏使把日本入侵的战报送过来,朝廷才如梦初醒,不过这一次大明出兵的决定速度,比壬辰战争前那一波三折的磨难快太多了。在沈惟敬的骗局败露之后,万历皇帝立刻委派郉玠、杨鎬、麻贵三人筹备援朝事宜。

  这次人事安排能看得出万历是煞费苦心。上次援朝明军的领导班子是宋应昌与李如松一文一武,等级差不多,谁也制不住谁,石星又远在背景,结果搞得文武互相斗法,乌烟瘴气,险些误了大事。万历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经略和提督上头增设了总督。经略负责后勤统筹,提督负责前方作战,总督负责管着经略和提督,不许他们闹矛盾——可惜这个设计后来没有完全得到实现。

  开战之前,大明在朝鲜半岛的驻军已经所剩无几。前线只有杨元驻南原的三千人马,还有吴惟忠为数不多的南兵。派兵势在必行,而且不能少派。

  可动员军队是一件极耗时间的事,从决定出兵到真正出兵,中间不知要多少时日。因此大明在这期间的方略也只有一个字:拖!一定要拖到明军完成动员,大军入朝,粮草都运过去,千万不能等到朝鲜亡国了,再让明军从平壤从头打起……

  于是在万历二十五年的朝鲜战场,出现了这样一番有趣的场景:尽管战争在一月十四日已经开始,可参战的三方谁都不希望战争进度太快,大家都很默契地保持着克制,源源不断地积蓄着力量,使得丁酉再乱的前半年时间,显得相当和平与安详,很有后世欧洲“静坐战”的风范。

  其实北京还有另外一个构想,就是在朝鲜屯田。壬辰战争期间明军吃够了粮草不足的苦头,朝鲜人又不擅治剧,四年积蓄以来,粮草积储仍旧不足。惩于这种原因,在明廷决定出兵以后,内阁提出一个建议,希望能在开城、平壤开府,按照大明地方选派官员进行管理,进行屯田。

  换句话说,就是成立开城与平壤经济特区,jiāo给明朝官员按照明朝规矩托管,等到战事结束以后,再jiāo还朝鲜。这个建议从实效来说,能够极大改善后勤状况,很有吸引力——可是地方政权更迭涉及到主权问题,太过敏感,所以万历特意写信给李昖,解释了一下,表明大明没别的意思,就为种点粮食,只要打完仗就还给朝鲜。

  李昖接到这个请求,悄悄叫来柳成龙商量。柳成龙一听,当即断然表示拒绝:“元朝设征东省于昌原,而久留贻弊;今此奏文,不须断然防之,只陈难行之事可矣!”居然拿大明与元朝相比,可见所谓的“小中华”,对大明也不是全然信赖,心里还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生怕被吞并。至于屯田带来的好处,他们不在乎或者假装没看见,反正那是明军的问题。

  屯田的事就这么被朝鲜委婉地拒绝了,到了开战时,汉城把附近京畿道所有的口粮加种子多划拉到一起,存粮不过二十二万石米,二十二万石豆,打起仗来还得仰仗大明从山东和辽东运粮过来。

  朝鲜求援的书信送到北京,大明朝廷上到万历,下到言官都颇为不平,觉得朝鲜人实在有点不识抬举。早帮你你不要,房子着火了你倒凑过来借水桶。朝廷为你国耗费钱粮军马,你们就这么不信任我们?咱们后面能看到,邢玠因为别的事给朝鲜国王下文申饬,口气十分恶劣,带着一种不耐烦的情绪,根子就在于热脸贴了冷屁股的结果。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122/175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