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亲历记_冯骥才/陈建功等【完结】(95)

2019-03-10  作者|标签:冯骥才 陈建功等

  各单位企业无偿提供了“周转房”,使得政府有时间有土地消除“临建”与废墟,得以在市区盖起新楼后重新安置百姓。可巧的是“地震波”所经过的重灾区大多是一些市区huáng金地段,新建的高楼群除了安置“原住民”之外还有较高的出房率。另外,政府也配以房屋面积优惠政策鼓励搬到市郊去的居民不再返回拥挤的市区。聪明过人的李瑞环并未完全把手里的“重建专款”完全按照计划经济的理念花完拉倒,而是让各单位各企业为其职工再买房子,收回来一部分钱再去盖房,盖好后再让另一些单位、企业为其职工买房子……一笔“专款”滚动循环,既偿还了最早提供“周转房”方的账,又能不断地解决城市住房问题。虽然当时的“住房商品化”还局限于公有制范围内,他在全国仍然是把住房当作“商品”来运作的第一人。

  倘若发生在今天,政府行为还能调动私人开发商的商品房使其成为难民的栖身之所吗?

  紧接着就会派生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问题。

  1976年是“文革”第十年,全民皆一贫如洗,大到住房小到灯泡肥皂全都是配给制,公众适应苦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极qiáng。地震,不过是苦上加苦难上加难而已,虱子多了不咬账多了不愁,只是50步距百步之遥。如今的人们可就不同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市居民涌现众多“有产者”,昂贵的房屋、汽车、家具、家电、各种奢侈品……一旦这些通过奋斗多年换来的财产变成废墟瓦砾,愤怒导致绝望的人群会不会出现过激行为?

  还有一个人际关系冷漠问题。

  当年国家实行“高就业低福利”政策,失业问题不甚显著。职工、gān部、知识分子都视其“单位”为终生的依靠,“以厂为家”并不是一句空dòng的口号。所以,每当出现灾害,几乎所有的就业人员都会在第一时间跑回“单位”护厂、护校、护机关、护公司……试想,如今的私营公司外资企业劳资关系紧张,老板炒员工员工炒老板是常事,大灾当前,员工们还会去护厂护公司吗?老板们还会像当年的“单位领导”去职工家里一一探问灾情,还会提供建筑物资为职工们搭盖“临建”吗?如果不管,把几百万难民全部推给政府,政府吃得消吗?如果说公司赚了钱归老板,员工受了灾推给政府,这样的社会机制称得上完善吗?

  >

  大地震后的天津城(4)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倘若发生在今天,还叫人想到亲情的疏离和独生子女问题。

  当年天津百万辆自行车亲情大串联的奇观,恐怕永远难以再现了。当年自行车大军的主力部队如今都步入高龄,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今亲情友情的淡化。经济收入的两极分化使得富亲戚与穷亲戚、富朋友与穷朋友、富同学与穷同学、富同乡与穷同乡之间早已视如路人,一个“钱”字隔心,谁还去看望谁呢?再有就是很多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了还躺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大震时刻靠他们救死扶伤?靠他们去看望夫妻双方的父母祖父母?靠他们盖房子住“临建”挑起生活的大梁……

  “倘若”二字后面还有许多事情不敢想像了,大震后面对众多伤员医院是否还会摆出那副“有病没钱别进来”的冷脸呢?jian商们于平时都假冒伪劣牟取bào利,大灾年月会不会变本加厉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造动乱?30年前人们大多没有存款,如今储蓄数额惊人,一旦大灾造成通货膨胀,储户会不会蜂拥“挤兑”呢?还有更为棘手的社会治安、反恐、反腐败、打击贩毒走私、防疫、公共突发事件……

  真的不敢想下去了。然而,也正因为问题的严重性到了不敢想象的程度,我们才必须去想。有备无患,无备而必生大患。

  近年来各地政府出现一个时髦用语——预案,政府各部门官员们面对媒体采访侃侃而谈,似乎对未来发生什么情况他们都有预案。

  呼吁:切实可行的地震与减灾预案!

  >

  岁月流过,我们依然记得(1)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 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程才实唐山重建,惊天动地。岁月匆匆流过,而今蓦然回首,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一唐山大地震发生10年之后,重建的新唐山顽qiáng崛起。对此,在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中,有这样几句充满激情的表述:“此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1990年的一天,在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大厦,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任联合国人居中心执行主任的阿考特。拉马昌德兰,郑重宣布年度“人居荣誉奖”名单。获此殊荣的全球共6个,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唐山市人民政府。

  讲到唐山,这位联合国官员说:“中国的唐山市政府也以其重建唐山市的大规模方案荣获一项人居奖……这是如何科学而热忱地解决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杰出典范。” 是年11月13日,联合国开发署驻京代表毛瑞,受托在北京新大都饭店为唐山颁奖。是的,唐山重建创造了世界的奇迹,唐山重建感动了上苍,赢得了全球性的美誉,引来了人类惊奇的眼神。

  在写这篇文章之始,我突然想起一份与唐山有关、与唐山重建有关、与唐山的荣誉有关的资料。这份打印件的题目是《唐山市人民政府成功地解决震后灾民住房问题》的资料,是唐山申报“人居荣誉奖”的材料。而这份材料,则是由我执笔起草的。当时,我正在唐山建设部门工作,属于“字匠”那一类的人物。领导对材料字数的要求是:总字数不超过3000字,而且必须有一个300字的“概要”。显然,属于高度概括的那种。

  我很快进入构思境界,并很庄重地进行着起草工作。因手头保存的资料较多,写起来就显得很是顺手。材料大的格局分为三块:一块写唐山大地震震害与重建的成就;一块写唐山创造的国际上可供仿效的重建经验;一块写唐山城市建设发展的设想。在第二块,将“重建经验”归纳了六点:抢建简易住宅、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统一指挥、配套建设、抗震设防。并且提出:“唐山曾因地震而毁灭,又因震后重建而成为全国最结实的城市。”

  遗憾的是,我没有到达在北京颁奖的现场。不过,获奖名单我早已搞到了手。这样,我事先写好通讯稿,由合作者带往北京进行补充。那位合作者对我讲,市委书记不但审定了稿子,还明确了应署名的3个人。那其中,自然有我的名字。这就是那篇《闻名于世的唐山——写在联合国组织向唐山授奖之际》。11月14日,发表于《唐山劳动日报》占了一个整版还多。当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作了报道,并发表通讯:《社会主义之光——写在唐山获“人居荣誉奖”之际》。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5/11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