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哭包男友+记采访某上市游戏公司CEO 作者:易修罗【完结】(9)

2019-06-14  作者|标签:易修罗 破镜重圆

  在我不短的职业生涯里,有过不少次……嗯,怎么说呢,很让人一头雾水的采访经历。可每次我如实整理完这些采访记录后,总会遭到主编“你不应该在财经杂志上班,你应该去洋葱日报撰稿”的痛批。

  这些被毙掉的稿子留在我的硬盘里,渐渐地越攒越多,我单独拉了个文件夹装它们,每当被现实压得喘不上气时,我都会打开看看,这样就可以开始怀疑人生。

  不久前我从杂志社离职了,整理文档的时候,又翻出了它们,里面有些内容,我觉得还是挺能发人深省的。正好离职后有时间,我就略微整理了一下,发到网络上,跟可能会有兴趣的你分享。

  Y先生是给我留下印象极深的采访对象之一,当时他一手创办的游戏公司正准备上市,主编要我尽快安排一下,争取在上市新闻出来的时候,杂志能同步刊登一期独家采访。

  为了采访Y先生我做了许多准备,早年他和他的团队开发的手游《A2》,一经上线便火遍整个手游市场,而彼时他们只是由十几个年轻人组成的游戏开发工作室而已,能做到这点相当不易。

  可因为《A2》的走红,相关采访报道铺天盖地都是,我读了几十篇,深信不能从这个主题中挖出更多有趣的爆点了。

  这个采访机会很难得,做得好搞不好能上杂志头版,我不甘心交一份平庸的答卷,于是进一步考古了Y先生团队的作品史。我发现一个很少有记者提到的话题,那就是在《A2》之前,Y先生工作室的原班人马还制作过一款名为《A》的手游。

  从名称分析,《A》应该是《A2》的第一版。而实际上,这是两款毫不相干的游戏,连游戏类型都不是同一个。《A2》之所以成功,归结于其独具一帜的游戏内容,被业内誉为“开创了这一类型手游的先河”。

  而《A》是特别烂大街的角色扮演游戏,一刀下去九十九级,极品装备点击就送的那种。

  相比于《A2》,《A》无论画面还是创意,都简陋太多,要不是我反复考察了几遍,根本不相信这两款游戏是同一拨人的作品。

  我尝试搜索了一下,《A》这款远古手游早就从APP商店下架了,网上也没有安装包,我自然无从体验。这个细小的线索,会成为我采访Y先生的突破点吗?

  当时的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带着我列好的问题清单,在约定时间前往Y先生公司楼下的咖啡馆,准备与Y先生见面。

  出于多年的职业习惯,我永远比被采访对象早到半个小时,为的是早一点适应环境,同时也为了尊重对方,不会因意外迟到。

  出乎我意料的是,当我抵达咖啡馆时,Y先生已经先我一步坐在位置上等候了。我一度以为自己记错时间,接连道歉,可Y先生看上去比我还不好意思。

  他说他提前来是为了偷闲打游戏,而且他没料到我会来这么早,同时礼貌地询问我,是否能等他将手上的BOSS打完,因为他的队友一个人打不过,我当然表示没有问题。

  我们的会面就这样从他专心打王、我敛神喝咖啡的尴尬局面开始,我采访过那么多人,没有一个是这种开局。

  期间我也偷瞄了几眼他的手机,非常确定那不是《A2》的游戏画面。鉴于有可能涉及到未公开的游戏机密,我也没有冒昧提问。

  约莫六分钟后,Y先生放下手机,再一次向我道歉。我也反复表示是我早到,一番相互致歉后,我们的采访提前进行。

  Y先生比我平常采访的对象年轻很多,不过他本来就是一个年轻的创业者。而且他首先是一个游戏工作室的创办人,然后才成为一个游戏公司的CEO,身上自带一股游戏人的活力,以及游戏人必须拥有的,对时尚流行事物敏锐的洞察力。

  我们寒暄了几句,我不经意间提到《A》,Y先生很惊讶:

  “你知道《A》?”

  “……”我只能硬接,“稍微了解了一点,毕竟正常人听到《A2》,第一个想到的就是《A》是什么样的。”

  Y先生点点头,同意了我的说法:“但你知道吗?我刚刚玩的游戏就是《A》。”

  我当时吃惊的样子一定蠢爆了:“可是,我来之前已经搜过了,这款游戏很早就停止运营了。”

  “你连这个都……”他停顿了一下,“确实是下架了,但毕竟是我们开发的,就留在手机里,一直都没删。”

  “原来是这样啊……”我有很多事情想不通,脑子一时短路,接了句毫无意义的废话。

  Y先生猜到了:“你是不是好奇,既然游戏已经下架了,服务器为什么还在运行?”

  我忙点头:“是的是的。”

  “我们聊这个话题没关系吗?”他绅士地比了下我面前的本子,“似乎跟你原本的计划格格不入。”

  我麻利地将采访清单收走:“完全没问题,我对这个话题更有兴趣,如果Y总愿意讲述,我将有幸聆听。”

  Y先生听从了我的建议,抬手饮了一口咖啡,渐渐陷入回忆……

  (以下是Y先生第一视角的采访实录)

  大约十年前,我以毕业生的身份,应聘进一个不出名的小游戏公司实习。工作不到半年,公司就倒闭了,我跟其余二十多个同事一起失了业。

  当时大家都准备找新工作,可是工作不是很好找,这时之前带我的项目负责人提议,既然公司办公室还在租期内,一些老旧机器前老板也不要了,我们不如先接一些小黑外包做着,赚口泡面钱,这期间谁找到新工作谁走人,两不耽误。大家一商量,也都同意了。

  然后我们就在网络上接一些散活,都是外包了再外包,到我们手上不知道转了几道包的那种,也没什么技术难度,就是钱少事儿多。甲方结款的时候,自己扣了税把钱打到负责人私人账户上,他再提现分给我们。这期间陆陆续续走了十个人左右吧,我也没停过投简历,但都石沉大海。

  后来负责人从不知道什么路子搞来个空壳,接到了一个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最大的一个手游外包,就是《A》,甲方还很大方地支付了一笔预付款。说是开发新游戏,其实内核是甲方给的,我们无非就是换个皮,再随便编个世界观套上。

  由于负责人主要精力都在业务上,这个项目又不需要太多策划,这个任务就被交到了几乎没有任何经验的我手上。

  对同事来说,这活是个相对轻松,又有钱赚的美差,但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因为我是个资深游戏迷,从小到大玩过的游戏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可我从来没接触过这么简单粗暴的游戏,从头到尾就是打怪、升级、爆装备,无限循环。

  有好几次我都忍不了了,跟同事说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屎。同事说,玩家花钱要玩屎,甲方爸爸出钱要你做屎,你做不做?

  无奈,我只能妥协,但我还不想妥协得那么彻底,我还有一丁点最初从事游戏行业的小梦想,我把它变成今天一个小设计,明天一个小创意,不着痕迹地加进工作企划里,为此最初程序们没少跟我吵,认为我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转机是有一次负责人阶段x_ing验收,发现里面一两个功能很有趣,却又不是甲方要求的,他很好奇,就问了我。

  得知实情后,他建议其他人也都尝试一下,要知道,当时除了测试员,没人愿意玩那个游戏,程序美术都是例行完成任务而已。大家半信半疑地体验了后,也承认改过之后的游戏有变得稍微好玩一点点了。

  这次事件给了我很大鼓励,更重要的是,有几个同事愿意配合我了,他们甚至还会主动跟我讨论要怎么改进才会更好玩,我们头脑风暴出了好多有趣的点子,都是那个年代其他游戏所没有的。然而碍于时间成本,我们只能捡其中最简单的一些完成,很多优秀的创意,只能白白搁置。直到《A》第一个成熟版本制作完成后,我可以很自信地说,它就是屎,也是一坨镶了钻的屎。

  可惜,没能高兴几天,负责人传来噩耗,这个甲方也倒闭了。负责人跑了几十趟,几乎住在人家公司门口了,最后也只要回来尾款的三分之一。

  那段时间大家都很消极,觉得我们身上有倒闭DEBUFF,本来已经停止一段时间了,事情发生后各自又开始投简历、找工作。

  负责人把所有人召集到一起喝酒,说自己很对不起我们,他把他个人这段时间的积蓄全部拿出来补贴尾款,大家平分,就地解散。那天晚上每个人喝得都有点上头,其中一个程序就说了,Y,也就是我,是真的有花心思把这个游戏做好,不能被人玩到实在太可惜了。如果不是因为我,他都忘记了,他是因为想做出心底认定牛逼的游戏才去学的计算机。

  他的话引来很多同事附和,我当场就借着酒劲提议,我们不应该在这个时间分行李,我们一无所有,除了那一点钱,就只有《A》这个游戏了。我们应该用这些钱,把《A》推上线,让那些热爱吃屎的玩家知道,游戏还能这么玩。

  我做梦都没想到那场酒后的胡话在酒醒后成了真,我们没分钱也没解散,取而代之的是搬进了更拥挤的办公室,省吃俭用办了执照,租了服务器,交了平台手续费,申请了游戏批号……一直到游戏上线那一天,我都觉得很玄幻。

  令我们没想到的是,游戏刚上线,就有三四万的在线量,要知道我们可是没有任何多余的闲钱用做宣传。负责人经验比较丰富,他说新游戏有这样的热度比较正常,但慢慢就会降下去,到时候有没有玩家留下来,就看游戏本身好不好玩了。

  即便这样,这个数字已经超过我预期很多了,平心而论,如果我是玩家,看到《A》这种类型的游戏,根本就不会下载。

  在线人数果然逐步下降,到公测结束,收费系统上线时,稳定在线只有六百人左右,从四万到六百,落差太大,我险些接受不能,直到我看了内购销售记录……

  当时身为一个穷苦青年的我,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在游戏里充那么多钱,尤其还是,还是那样一种游戏,你懂我的意思吗?


加入书架    阅读记录

 9/1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